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选择题要想得高分、得满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高考中,地理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各个试题相互关联,考生答题时往往发生连锁反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妥,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所以必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 、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1.混淆概念 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2.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3.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4.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6.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7.无图考图 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8.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10.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11.新名词、术语的干扰 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用排除法。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1.仔细审题

“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迷惑性也越来越大。其答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仔细审题,对做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具体要求可概括为: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题肢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肢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B.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2.认真筛选

“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可以通过对现象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根据限定语,得出题干中的引申义,对地理特征、现象进行纵横对比,正反区分,明确现象发生的区域与时限。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肢时,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3.果断确定

第一,相信直觉。第一感觉的正确率通常是比较高的。在仔细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就先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作重点检查。假如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地确定正确选项时,记住一条:“别动了,就选一开始选的那个!”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第二,不要空题。当你实在确定不了正确选项的时候,就是闭着眼睛也要选一个,这样做,正确的概率是25%。

三、审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

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2)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四 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

1.直选法

一些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

2.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3.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最好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最佳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

4.特例反证法

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5.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6.图文转换法/图解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如在做地球运动习题时最好是画出最常见的图来辅助思考、想象,如侧视日照图、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区时计算模板图等。

7.比较法

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

8.精确计算与估算法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9.排序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10.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11.瞻前顾后、前呼后应法

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12.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13.分析推理法

对于高考来说,绝大多数试题都需要分析和推理,而且这类题目一般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这些试题选项与题干之间知识转换的环节往往较多,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有可能遇到这类试题。此外,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进行因果推理。

五、地理选择题常见题型

题型一: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答题技巧】结合地理原理,运用计算公式来完成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地理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换算)

距离计算

经纬网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1°经线长约为111 km,1°纬线长约为111 cos φ km(其中φ为纬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一1)d≤ΔH<(n十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气温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0.6℃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总面积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题型二:等值线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1)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 (2)等值线图是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答题技巧】解答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如等温线图→读出气温值→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图→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总之,等值线的判断一般需掌握“五读”,即读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

题型三:地理图象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地理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试题展示地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

【答题技巧】(1)先读图名。 (2)细辨图例。 (3)挖掘信息。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

题型四:地理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象。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和多维坐标图。二维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要素,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点和线的不同,二维坐标图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点状图等。

三维坐标图是用三维空间反映三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将三个地理要素统一放在一个平面内,最常见的多维坐标图是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幅图上,常见的有雷达统计图、风玫瑰图等。

【答题技巧】解读坐标图,首先要能正确判读、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读清坐标轴上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尺度等,明确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读取坐标图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势,准确判读出各坐标对应的时间与数值;同时特别要注意峰值和谷值,分析数值的谷峰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相关性。

解读坐标图,可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1)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如“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图”中的盐度曲线就表示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中的降水柱就表示了各月降水量的数值大小。

(2)解读坐标图时,与相关地理图象对照,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更容易挖掘图象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如解读“洋流分布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对照,解读“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对照。

(3)要重视对地理图象内容的综合分析。如钢铁工业的布局不但与原料、燃料紧密相关,也与交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因素相关。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深刻理解地理内涵。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要看清横、纵坐标单位数值;不仅要注意图象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的不同。

题型五: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该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特征之一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第二特征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答题技巧】解答该类试题时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运用直选法、逻辑推理法或逆向思维法得出结论。

①直选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基础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的选项再选择。

②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逆向思维法:即由结论推已知,亦称倒推法。

题型六:正误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判断正误是该题型最主要的考核目的。该类试题的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

【答题技巧】解题时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充分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题型七:比较排序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比较型选择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清晰度。考查考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

题型八: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

【答题技巧】这样的题型四个选项可能都与题干相关,做题时要通过比较优化并抓住关键字“最”,仔细斟酌每个选项,切忌粗心大意,看到有相关的选项就盲目作答。

题型九: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该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

【答题技巧】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个选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选项中出现多的经常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具体做题时经常用到下列方法:①直选法 ②排除法 ③逻辑推理法。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一、区域位置描述

1、自然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①所处的纬度带(低纬—中纬—高纬)、特殊经纬度值(南北回归线、极地、极圈、赤道)、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

②所处的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大陆内部还是沿岸(大陆东西岸或大洋东西岸)、岛屿、半岛、海岸线长短等。

(3)相对位置:位于某大洲或某大陆的方位,以及某某地形区的某某方位等。

(4)板块位置:处于什么板块与什么板块的交界;什么板块的内部。

2、人文地理位置

(1)相邻位置:与某某国家(或行政区)接壤(或位于某某边疆),或相邻的某些特殊地点(如民族)。如:位于***交界;地处、临近、沟通、连接;(劣势:深居、远离、边远、闭塞)

(2)经济位置:所处(相邻)某经济区,其经济地位。

(3)交通位置:所处某某交通要道(枢纽)。

(4)政治位置:为某某中心(首都、省会)在地区处于某某地位。

(5)战略位置:如:中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西亚北非——地处三洲五海之地,重要海峡。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如何描述?

首先要熟练掌握自然地理5大要素:大气、水、地形、生物、土壤。按要素分点写,条理清晰。

大气:气候(气候要素、气候类型等)+天气(特征、天气系统);分析气候特征应该包括:气温(热量多少,日较差,年较差),降水,光照,水热组合等微观角度。

水:水循环+河流(补给、水文、水系)+湖泊(湿地)+洋流(海洋),河流支流多/少,水网稠密/少,径流量大/小,水位或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地形:地形+地貌+地质(地质循环(岩石)、地质构造)

生物:动物+植物,植被类型/自然带,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

土壤:肥力+特殊成分。气温高分解快,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呈酸性。气温冷湿,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沃。还有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1)判断所处的纬度位置低、中、高纬,直接影响太阳辐射的多少;

(2)大气环流:判定某地气温高低先看气候类型;

(3)地形:①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降低 0、6°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高山高原气候)

②山地分阳坡/阴坡,阳坡光热条件好(阴坡气温低,蒸发弱)

③山地背风坡,焚风,干热风,增温(局部小气候)

④山脉(东西走向),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气温高。

⑤山谷,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温度高;冬季,冷空气堆积,气温低

⑥山谷,下沉气流,增温(局部小气候)

⑦盆地,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温度高;冬季,北部的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高;冬季,冷空气堆积,气温低。

(4)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小,植被覆盖率,反射率7

(5)海陆位置:岛屿半岛、距海远近,(水库、湖泊等水体)的大湖效应,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提供一定热量,同时考虑对大陆性与海洋性特征的影响。

(6)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作用。

(7)天气状况:白天阴雨,气温比平时低;夜间阴雨,气温比平时高;全天阴雨,气温日较差小。全球最高气温不出现在全年多雨的赤道,而出现在终年晴朗的副热带的沙漠地区。

(8)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的成分和水汽·含量:如:二氧化碳等;向大气释放热量:如城市排放废热;改变地标的物理性质和生物特征:如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

四、气温特征描述:

⑴气温数值的高低(所处的温度带或气候类型);

⑵气温的年较差(季节变化)、日较差(昼夜变化)是大还是小;

⑶有无季节变化(是终年高温、或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⑷具体是哪个月(夏)气温高、哪个月(冬)气温低、

补充:等温线特征描述:数值大小及其变化,分布疏密,延伸方向,弯曲状况,随时间(季节)变

化……

五、分析气温的年较差大小:

(1)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五、分析气温的日较差大小:

(1)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六、降水的本质:

1、“水汽多且降温”易形成降水的情况有:

◆ 从海洋(湖泊、水库)→陆地:湿润,如西南季风

◆ 从低纬吹向高纬的气流,如西风带,东南季风(夏季风)

◆ 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如低压区(带),锋面上暖气团的上升,山地迎风坡,城市雨岛效应

2、“水汽少或升温环境”不易形成降水的情况有:从陆地→海洋(离岸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的气流,如信风带,极地东风带,冬季风(西北季风)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如高压区(带),山地背风坡

七、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

(2)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小尺度);高大地形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深入);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临海海洋性强,降水多;内陆地区大陆性强,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5)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大湖效应):对周围地区带来一定量的降水。

(6)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 暖、准静止锋),气旋,锋面气旋影响,降水多

(7)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围湖造田;城市“雨岛效应”;人工降雨。

温馨提示: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请背诵<三维设计>P71-72

八、干旱的成因分析(冷干、热干)

1一般来说降水少则易干旱,有以下情况:

a) 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副高、极地高压)

b) 背风坡(地形),降水少

c) 海陆位置:内陆地区降水少

d) 蒸发强(影响因素:气温高低、风力强弱)

e) 寒流的减湿作用

f) 从气候类型来说,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季风气候、草原气候的

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的夏季降水少。

g) (注意降水有无季节差异、时间长短)

2还要表明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九、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①实施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②加强水利建设,修建水库;

③治理水污染;

④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⑤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种耐旱的林草,涵养水分;

⑥发展节水工业,限制高耗水的工业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沿海地区才可);

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十、暴雨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1)自然原因:

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且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入海口),排水不畅;

④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水速缓慢;

⑤台风影响易带来暴雨;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入水量大;

⑦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

⑧厄尔尼若现象等(根据题意有选择地应用到区域)。

(2)人为原因:

①滥砍滥伐,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流域内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同时

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削弱湖泊调蓄能力;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3)治理措施:

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保护地表植被;

②退耕还林还湖;

③合理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和扩大分洪区,调蓄洪水;

④弯曲的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⑤开挖入海河道(如淮河下游),加快水的排泄;

⑥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和对策,健全防洪保险等。

小结:河流流域治理措施的一般思路: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排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泄洪河道。

十一、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12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十二、光照(日照)条件分析:

1) 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光合作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开花更鲜艳亮丽。

2) 光照时间长短(日照时数):昼夜长短关系,大气状况(特别是降水多少)

3) 光照强弱: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直射点与纬度的关系,直射点位置与季节的关系)

4) 直接根据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判断

5) 注意:光照条件好,太阳辐射强,但不一定热量丰富。

十三、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考虑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流域面积。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有无季节变化(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①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量特点决定;②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河水补给类型、河流流域面积大小)

2.水位:水位高低、变化大或小(年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水位的影响因素:气候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⑴分布在润湿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⑵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⑶以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源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3.结冰期:有无结冰期(注意 0℃等温线,最冷月平均气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3

0℃,有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4.凌汛: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发生在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5、含沙量:考虑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地形、地势特点,土质松紧。

6.流速:流速快或慢,考虑地势陡缓,上下游落差的大小。

7、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密切相关。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延伸:内流河水文特征:

1、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

2、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3、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

4、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

5、沿途多沙漠、戈壁,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沿途灌溉用水,使河流水量迅速减少。流程不长就

中途消失。

十四、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考虑地形地势

3.流域面积大小:地形分水岭

4.落差大小(水能):地势起伏状况

5.河道曲直情况:考虑地形,河岸形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向心状、放射状)

十五、分析水力(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 能量大小决定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因此应该从地势特征和河流径流量两方面深入分析。

2) 某河是从山地、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起伏大,落差大。

3) 此河流经###气候区,降水量大。

4) 河流流域面积广,多支流汇入,河流径流量大。

特别注意:一定注意因果关系描述要合理通畅。

十六、水能开发条件(区位)分析:

⑴自然条件:水量——气候、流域面积;落差——地形;地形(工程量)、地质条件。

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技术、资金、市场、政策、移民、淹没土地、生态环境等

⑶评价水利工程所产生影响的方法:工程本身缺陷,对库区的影响,对上游的影响,对下游的影

响。

十七、水能开发的影响:

⑴ 积极作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调节气候,调节径流。

⑵ 负面影响:迁移居民,淹没农田,水库淤积,诱发地震,地下水位变化,水库富营养化,影响

水生生物生长,导致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十八、河流航运价值分析:

⑴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⑵水文:降水多,水量大;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无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少(少淤)

⑶水系:河道宽深平直、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多种运输方式

联运)

⑷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经济腹地广)资源丰富,运输的需求量大

延伸:人工运河的意义

⑴与天然河道组成水运航道网;如京杭运河、西欧运河

⑵沟通、缩短海洋航线。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十九、咸潮:海水倒灌入河(河口区),江河水变咸的现象。

分布: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或干旱季节)最为严重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

面上升;(地形)③地势低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入海水量减少;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⑵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出现土壤盐碱化,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⑶防治措施: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

二十、关于湖泊

⑴湖泊类型:构造湖,堰塞湖,火口湖,冰川湖

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

咸水湖:为内流河的终点,只有流进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因蒸发盛,盐度较大。

⑵湖泊的效益或价值:经济效益(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发展旅游),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提供一定的热量,增加降水,周边地区海洋性增强],调节径流,调节洪涝,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科考价值。

⑶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咸水湖:气候变暖、蒸发旺盛;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注人湖泊的河流两岸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在湖区淤积。

淡水湖: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在湖区淤积;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对湖泊本身+对周边地区):

①提供的水资源减少;使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调蓄径流(洪水)的能力降低;旅游价值降低(若为旅游景点); ⑤发展灌溉农业,引发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水质变差;

⑸湖泊面积缩小的对策:

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②保护上游植被,减少水土流失;③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④退耕还湖;⑤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⑥加强河湖疏通清淤。

二十一、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

2、泥沙沉积。(①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

平缓;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3、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延伸:案例: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

泥沙来源方面:①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泥沙沉积方面: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二十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①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是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而极地气候生物多样性少)

②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如:河流入海口,寒暖流交汇处的鱼类)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如: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的地形区)

③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破坏植被(森林草原)、滥捕滥猎、人类生产和活动排放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动物食物、鱼类饵料来源和丰富程度。

⑤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如变暖,变冷,变干,暖死,饿死,中毒死)

⑥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十三、湖泊或河流鱼类资源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湖泊的面积大小、水体的深浅,清澈程度等物理特征。湖泊面积广,湖水深,为大量和多种鱼类或体积大的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水体清澈,水质优良,有利于鱼类的生存。

2、湖泊或海洋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湖泊或海洋水温适宜、热量充足,生物或鱼类生长速度快,种类多。湖面或海洋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丰富,提供饵料。

3、湖泊或注入湖泊的河流水域环境的复杂程度,影响鱼类的种类。如寒暖流交汇处,既有冷水性鱼又有暖水性鱼

4、湖泊是否与海洋沟通。鱼类从海洋洄游到湖泊从而影响鱼类的数量和种类

5、鱼类的饵料:浮游生物或水草为鱼类提供饵料,小鱼为大鱼提供饵料,注入河流带来陆地上的饵料(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二十四、风能的优点和缺点

• 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

• 在地势比较开阔,障碍物较少的地方或地势较高的地方适合用风力发电。

• 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 1/800),有间歇性,并且不稳定。

• 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 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地方来兴建。

• 风力发电在生态上的问题是可能干扰鸟类。

二十五、分析风能资源是否丰富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地丰富)

2、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

3、大气环流,特别是风带(比如西风带,南极有强烈的极地东风),季风影响(某些地区距风源地较近或受某季风影响强烈)

4、峡谷地形造成狭管效应(风在谷口吹入被挤压使得等压线密集风力变大)

二十六、比较分析说明我国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自然条件:1、海陆热力差异大,冬夏季风力强;2、海洋摩擦力小,阻力小,而沿海相对缺少高山阻挡;3、夏秋季台风较多;4、白天和夜晚的海陆风,风力强。西北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高原区,地势平坦,风受阻小,特别是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因此风能丰富。

二十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纬度/坡向(阳坡与阴坡)/季节。一般地,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雪线偏高;北坡和东坡雪线较低。

②降水:气候类型/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珠峰最明显,天山都有此特点)。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③坡度:坡度陡与缓。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坡向:迎风坡与阳坡矛盾时:一般以降水因素为主(阳坡不等于迎风坡,阴坡不等

于背风坡)

记住案例: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阿尔卑斯山北坡背阳迎风,雪线北坡低南坡高。乞利马扎罗山南坡的雪线低迎风坡(东南信风);天山南坡

向阳少雨,雪线也是南坡高北坡低。

二十八、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②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二十九、判读垂直自然带谱图的技巧:

⑴.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某山地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基带很重要!

⑵.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倾斜方向(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⑶.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情况,海拔高度相当的不同山地相对比,自然带数量越多的山地,其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越高。

⑷.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的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的海拔较低。

⑸.根据山地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此雪线高。

⑹.考虑山脉走向的问题:

①东西走向(近似东西走向)的山,才有阳坡阴坡问题。

②南北走向的山,没有阳坡阴坡问题,多考虑迎风坡与背风坡问题。

③如果,需要同时考虑迎(背)风坡与阳(阴)坡,则问题就很复杂了。

⑺.水分对自然带分布高低的影响是复杂的总的看,就是热量条件好的地区,主要看水分(迎背风坡);水分条件好的地区,主要看热量(阴阳坡)。

A、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风坡的分布高度比背风坡高。该结论通常符合低纬度地区的山脉,但也有特殊情况。

B、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a、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又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高(阳坡高于阴坡)

b、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高度比多雨的迎风坡高。

c、在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阴坡

比阳坡水分条件好的例子)

三十、关于沼泽湿地

⑴形成原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⑵沼泽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观光),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⑶沼泽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但要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⑷沼泽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⑸开发利用和保护沼泽湿地的地理意义:

生态效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珍禽动物的栖息地。经济效益:有利于三江平原小麦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黑土的肥力政治效益:有利于粮食安全。

三十一、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⑴以ХХ地形为主(描述出 1、2 种)(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⑵地形(区)的分布格局,什么位置是什么地形类型或者地形区名称;延伸方向;

⑶地势高低(看海拔数据)、起伏大小(相对高差等高线疏密、等高距)、地势倾斜方向(哪边高哪边低,走向,坡度的陡缓)

⑷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海岸线平直,火山)

⑸临海地区:海岸线的形状\弯曲状况

三十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地形对水文

地形的高低,倾斜方向决定河流流向,如我国大多河流向东流,主要是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而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含沙量;径流年级变化和季节变化(同一季节) 水系:流向;水系形状(羽状、扇形、放射状、向心状);流域面积、河道形态(眼鲁藏布江大峡谷)、河口三角洲形态。

2、地形对植被(生物)

纬度低相对高度大的地区垂直地带性显著,植被类型多样。地形类型多样,物种种类丰富。

3、地形对土壤

山地地形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肥力低。平原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肥力高。

4、气候对地形(地貌)

干湿状况影响外力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降雨量越大,降水强度越大,侵蚀作用越强)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气候影响风化的速率进而影响地形地貌。

5、气候对河流

(1)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①流量②水位变化、汛期出现时间、含沙量;③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

(2)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与气温成正比、夏汛、冬季断流

(3)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及其回升快慢(流量、汛期)

6、气候对土壤

①气温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从而影响肥力高低。如:我国东北黑土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慢,肥力高,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肥力低;②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性质(南方酸北方碱)

7、气候对生物

①温差光热水组合、气象灾害等影响农作物种类;生长期(积温)、播种期、收获期(棉花需水不同)影响产量、质量等;②气候带与植被带(如地中海的亚热带常绿硬叶)。

8、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形类型影响不同类型的农业的分布:如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宜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上市时间不同。

9、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 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等气象对农业生产既有不利影响也有有利影响。

特别提示: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10、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水源灌溉。农产品的输出也需要交通运输,还要考虑河流水运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一、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三.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四、逆城市化

表现(运用推拉理论分析):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五、城市交通建设

⑴特点: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⑵布局原则:①满足人们出行需求;②节约用地;③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生态环境等。

⑶城市道路网:环形放射式;方格-环形-放射式。

⑷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解决途径: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交通环境污染(解决办法: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⑸保持城市交通畅通的措施: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拓展城市道路;③建设立交桥;④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⑤控制货车进入市区;⑥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⑦限制私

家车发展等。

六、现代农业

特点:①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商品经济发达,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均农产品消费量也高;②生产技术飞速进步,工业化和科技革命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日益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③经营体制和方式有极大的变化,是大规模、高效率、专业化的商品经济,并向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分析有自然原因(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自然区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城郊农业发展方向有: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七、影响农产品品质成因分析

1) 有机质(糖分)含量高: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考虑时间/季节,气温、降水特征)

2) 土壤、水质条件好(如某种矿物质或营养物质丰富)。

3) 病虫害少(干冷环境、冬季长、寒潮、低温、冻雨),少使用农药化肥。

4) 区域环境有/无污染。

八、以某种农产品/原料/某种资源发展加工工业的原因(影响):

1) 原料是否丰富

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 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答。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2.加强农业技术的投入与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

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土壤改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

牧、禁渔、休渔、培育速生林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

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又得突出其特色产业等;(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如建设(试题涉及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

(拓展延伸,不局限于农业本身)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

的就业机会等;尤其是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十、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低,原因: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中国南方复种指数高,原因:纬度较低,人均耕地少。

十一、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分析):

①主导风向: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②水源:产生污水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②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③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宜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④设置防护带(隔离带):工业区与居民区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⑤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较低;

⑥交通:沿交通线分布,有利于原料、燃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⑦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⑨工业联系(工业协作):投入-产出联系等。

十二、(传统)工业集聚意义(亦是优点、作用、原因和目的):

1)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政府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2) 接近某种原料/能源,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运输费用。

3) 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生产协作,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4) 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5) 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材料支持才答)

特别提示 1:新兴工业集聚原因: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影响。

特别提示 2:工业集聚的不利影响: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十三、工业分散:

⑴原因: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以及许多社会问题,使工业分

散;②产品轻、薄、短、小,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小,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甚至

形成跨国公司来进行生产,使工业分散。

⑵工业分散区位因素:(类似工业转移)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②接近市场;

③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④接近原料地;⑤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⑥减少环境污

染。

十四、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⑴主要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⑵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①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③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⑥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⑦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⑨利用乙醇汽油等清洁能源。⑧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

十五、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原因)

「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对流旺

盛,气流紊乱)

4.水文:河流众多;避开沼泽地(沼泽区),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河流湍急,不利航行;海水腐蚀性强;风浪大

5.土地(植被、土壤):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沙漠地带(沙漠区);原始森林

6.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社会经济方面(最重要因素)」: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

益,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

点。<适用于:国道>)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等;

5.政治因素——(意义)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

经济发展。如: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青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十六、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意义(社会经济意义)

(1)合理布局(优化完善)XX(交通)运输网。33

(2)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加强区际(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等)联系;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产

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沿线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

经济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内陆与沿海港口城市对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扩大经济腹地);

(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十七、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

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等。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十八、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

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34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十九、旅游地理

⑴旅游的作用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回笼货币、稳定市场);②提高收入水平,增加 GDP 收入;③扩大就业;

④产业结构的升级;⑤带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发展

⑵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去景区观光、度假、疗养的主要目的。

②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③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④康体娱乐价值:

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客源、市场距离(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越近越好):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一是分析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分析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二是分析旅游资源的市场距离(旅游地与旅游消费市场间的距离):越是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交通位置的优劣、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时间),影响开发价值。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基础设施建设;

⑥环境承载量。

⑷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资源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等。

⑸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①保护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②控制旅客人数量;③提高管理水平;④提高管理水平;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⑥开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

⑹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但是,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能会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总体促进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但是,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