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

文 | 杨祥银

现代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二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social agenda)与公共历史(public history)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概括而言,口述史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一个相当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英国、法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而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则逐步流行于世界各地。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

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实践与学术发展的一大显著特色。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机构于2005年联合发布的《促进跨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报告将其定义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更多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和(或)理论来促进基础性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模式,其解决方案是超越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所涵盖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也涉及信息、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术语)或理论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渗透、交叉与借用。

概括而言,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口述史学本身的方法与理论来源是高度跨学科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几乎涵盖了全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口述历史访谈需要新闻学的采访技巧;受访者的选择需要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口述历史资料的转录和编辑需要语言学和文学的表达方式;口述历史资料的解释需要诠释学和心理学理论;口述历史资料的收藏需要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编目和保存知识;口述历史资料的传播需要掌握现代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与技术;而口述历史的著作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则涉及复杂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尤其是受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记忆转向”、“叙事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重要理论与学术思潮的影响,口述史学的研究与诠释视角因人类学、民族志、叙事学、文本理论、批判理论、交际理论、记忆研究和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影响而不断深化与革新。以口述历史的核心问题——“记忆”为例,当代口述历史学家充分吸收与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有关个体记忆、自传记忆、大众记忆、集体记忆、公共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与创伤记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口述历史记忆问题的解释模式与理论框架。而为促进口述历史资源的公共传播与利用,口述历史学家也需要充分借鉴与利用(数字)展览、广播、纪录片、网站、戏剧、舞蹈、语音导览、播客与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与艺术形式。

概括而言,由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属性与多元特征,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更具理论导向的口述历史学家呼吁重新思考口述历史的实践与解释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深具理论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新问题与新视角脱颖而出,即当代口述史学出现所谓的“理论转向”。其中有六大转向备受关注。(1)“记忆转向”(memory turn):如何理解作为口述历史来源的记忆的主观性与真实性问题?(2)“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受访者的记忆呈现依赖于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对话与口头叙述,因而受政治环境、访谈场合、社会性别、族裔与教育等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的叙事(提问)形式、叙事(提问)策略和叙事(提问)风格如何影响口述历史内容的呈现与诠释?(3)“关系转向”(relational turn):作为共享口述历史著作权的访谈者与受访者,其各自的主体性意识以及相互关系如何影响口述历史的生产过程与解释结果?(4)“女性主义转向”(feminist turn):以“社会性别”(gender)与“差异”(difference)为核心概念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如何影响口述历史生产过程与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与关系?(5)“情感转向”(emotional turn/affective turn):如何注重对口述历史访谈过程中明显具有主观性特征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或情绪信息的挖掘与记录,并借助最新技术实现这些非事实性信息的充分呈现与利用?(6)“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如何利用口述历史来促进对某一地点或场所等特定空间的解释与理解,以及借助以地图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辅助最新的数字技术实现口述历史资源的空间化呈现与传播?

另一方面,口述史学也引起其他学科与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推动与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口述历史学家戴维·杜纳威(David K.Dunaway)就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口述史学发展的特征总结为对于跨学科性的日益兴趣。综观口述史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教育学、文学(传记研究与非虚构写作)、艺术学、民族志、性别研究、族裔研究、移民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医学(临床医学与健康护理)、心理学、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灾难研究、环境研究、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与LGBTQ研究(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与酷儿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

在这些跨学科应用中,其初级形式主要是利用口述历史方法来记录、保存、书写与传播相关学科本身的发展史(学术史),其学科门类几乎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与军事学等众多学科。在这方面,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口述历史计划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与中国科学院等11部委于2009年开始联合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其部分成果是目前已经出版达50余种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同样,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和伦敦科学博物馆(London Science Museum)也曾于2009年联合启动英国著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口述历史计划——“英国科学口述历史”(An Oral History of British Science)。

当然,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其学术术语、研究方法与视角、学科理论与功能在其他学科与领域中的交叉借用与整合。举例而言,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美国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创新性地发展了“批判性口述历史”(critical oral history)概念,将其应用于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朝鲜半岛危机与越南战争等重大国际问题研究。在医学研究中,也已经有众多学者将口述史学应用于老年医学与怀旧治疗等临床医学与健康护理等领域,希望通过口述历史为那些经历老年失忆与心理创伤的患者提供医学治疗,甚至逐渐发展出一门具有高度跨学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此外,口述史学在艾滋病与精神分裂症等特殊疾病治疗与护理中的应用也日渐受到重视。而在妇女、农民以及同性恋等弱势与边缘群体研究中,口述史学不仅被用来挖掘他(她)们的沉默声音,也逐渐成为他(她)们要求获得社会认可和提高政治经济权利的极其重要的赋权手段。在灾难研究领域,近年来,口述史学也成为记录、理解与反思灾难事件与灾难记忆的重要手段。正是如此,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 Hurricane)和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相关部门都随即开展相应的口述历史计划。同时,灾难口述历史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积极关注,近年来,美国主流史学杂志《美国历史杂志》和《口述历史评论》都频繁刊登相关研究成果,而讨论焦点大都集中于灾难记忆,甚至思考口述历史对于治疗创伤记忆的医疗价值。

此外,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应用涉及当前众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反贫困、历史真相与政治和解、历史文化保护、社会正义、市场营销、新兴危机事件等),因此其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口述史学的跨领域发展还体现在实践与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其典型体现就是非学术定位的社区口述历史计划。这些计划的发起者与实践者绝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学术研究者,而通常是一些拥有某种共同业余兴趣与爱好并深耕于某一社区的专业学会、自愿者组织或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口述史学近几年来在中国的日益流行与广受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些社区口述历史计划的倡导与推动,它们基本上围绕着特定的街区、乡村、城市、历史遗迹与民俗等文化艺术形式开展一系列的挖掘、记录、保存、整理与传播等工作,进而以社会动员式的口述历史活动来提升个人历史意识、增强社区意识、以及凝聚与塑造社区认同(community identity)。

综上所述,在过去70多年里,口述史学尽管得到不断发展与日益创新,不过人们对其理解与定位仍相对传统与保守。基于此,我们应该超越将口述史学视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习惯性定位,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口述史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及其应用价值,并为口述史学的学科本位建设或学术研究的“去学科化”思路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该超越将口述史学主要局限于提供史料来源与拓宽研究视野等较为狭隘的研究价值,充分发挥其更新研究方法、促进跨学科应用、加强代际传承、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促进社会正义与实现政治和解的多元价值与功能。

(节选自《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导论)

新书速递

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

杨祥银 陈鸿超 主编

2023年4月出版/188.00元

ISBN 978-7-5228-0890-1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以及医学等等。

主编简介

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

陈鸿超,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口述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目前在《社会科学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古代文明》等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译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本书目录

导论: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 杨祥银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史观视阈下口述史料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周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口述史研究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刘谦 梁超锋

中共党史

口述史学新解——以山西十个合作社的口述史研究为例 辛逸 高洁

运用口述史方法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王炳林 石卓群

历史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宋学勤

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 姚力

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户发展的历史轨迹——基于汉正街个体户的口述史 李詹

从苦力到华商:泰北华人关系网络变迁与商业发展的口述史研究 马潇骁

政治学

政治动员与社会关系:土地改革中阶级意识的塑造与阻滞

——基于对山东古邵镇土改口述史的调查 陈国申 张毅

中国政治学早期抽样调查研究

——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BAS)的口述史为例 岳春颖 王大鹏

社会学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 周晓虹

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刘亚秋

性别研究

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治理秩序中的性别排斥研究

——基于漯河市农村妇女口述史调查 刘筱红 胡军帅

口述史的性别维度

——以工作与家庭对香港制衣业工人的意义为中心 叶汉明

民俗学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詹娜

追寻主观性事实: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的方法与思考 中村贵

民族学

藏文化环境中回族民族身份的传承

——以一个家族口述史为例 鲁顺元

名从主人: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 祁进玉

宗教学

口述历史与近当代中国佛教研究 张佳

论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运用 潘存娟

文学

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初探 王尧

语言学

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 张锦

口述历史语篇的多维度分析 赵雪 鲁瑾芳 宫春辉 张颜雪

新闻学与传播学

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

——解析电视传播中的“口述历史”现象 蔡骐

讲述家庭故事:媒介记忆实践、界定仪式与传播赋权

——基于“族印”口述历史纪录片计划的个案研究 袁梦倩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

口述史学与图书馆文献开发 全根先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与关联分析 邓君 王阮

口述历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角色强化 侯春燕

体育学

倾听底层的声音:口述史学在体育学中的实践和展望 侯胜川 赵子建

记忆的“创造”与表达:口述史与体育记忆的建构机制 王智慧

管理学

制度变迁、角色建构与国家-个人关系的演化逻辑

——基于对上海“社嫂”的口述史研究 徐选国 唐晓琦 杨威威

教育学

教育口述史:内涵、形态与价值 周洪宇 刘来兵

1949~1976年中国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 胡艳 郑新蓉

艺术学

论“口述史”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研究中的意义 王昕

历见与重构——口述史方法与“长安画派”研究 屈健 刘艳卿

中国乐派口述史研究的话语分析与访谈策略 谢嘉幸

口述史法在“十七年”时期剧种史研究中的运用 黄静枫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工匠口述史研究

——以贵州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为例 吴琳 唐孝祥 彭开起

基于口述史对京郊城镇地方认同研究及规划路径

——以模式口为例 李玉婷 魏星 钱云

医学

飞跃渐冻生命:运动神经元罕见疾病病友的口述生命史 王佩辰 蔡笃坚 林绮云

口述史研究与叙事医学对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启示 闫雨蒙 李博 李泽宇 张瑞 赵国桢 刘清泉

后记 杨祥银

口述史研究(第四辑)

杨祥银 著

2019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5615-8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此为第四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1篇,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捷克与中国的12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与环境研究,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教学,以及口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考等专题展开跨学科与跨领域探讨。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5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

杨祥银 著

2018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2338-9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此为第三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访谈与文学再现,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以及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6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口述史研究(第二辑)

杨祥银 主编

2018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2813-1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此为第二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企业(商业)口述历史,口述历史与医学研究,口述历史与地方志,口述历史与音乐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8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

杨祥银 主编

2014年10月出版出版

ISBN:978-7-5097-6513-5

《口述史研究》(第一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6篇,来自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9位学者围绕当代口述史学发展现状,口述历史与档案馆(图书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口述历史与地区实践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10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 ,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