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考研学校排名(产业经济学硕士就业太难了)




产业经济学考研学校排名,产业经济学硕士就业太难了

低效率企业更倾向于退出原本的集聚区,转而向成本更低廉的地区发展;而另一些企业发现集聚所带来的效益和收益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则会选择留在集聚区继续发展,这一点在高效率企业的选择中较为明显。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集聚区内的高效率企业不断集聚,低效率企业则不断退出的现象。但是现实往往不仅如此,由于沉默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极难退出市场,导致集聚区将积累大量低效率企业,不但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拉低整个产业空间网络的生产效率,致使经济效率无法得到改善。

第二,拥挤效应还来源于区域中产业和空间的异质性,异质性影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现实中,产业共聚往往会出现不同质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的现象,这种异质性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也有较大差异。

通常情况下,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会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通过技术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与其集聚的同质生产性服务业会在产业网络中紧密相连,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聚时,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往往不足。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密切相关,而产业共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不同区域空间内效果不同,存在差异性,这是因为各区域空间存在异质性。

一方面,每个区域有自身所具备的要素特点,即资本、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学习能力以及吸收能力都不尽相同,进而形成了产业共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也不完全一致情况。

另一方面,除生产要素以外,产业共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受区域内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的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策红利、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监管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产业共聚的拥挤效应的产生将阻碍集聚效应带来的优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业的竞争力,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拥挤效应与集聚效应是存在互动关系的,二者能够相互转化,因此,只有协调好产业共聚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互动关系,才能够进一步协调产业共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空间中产业共聚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呈现出动态的更替现象,即产业共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是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协同发展效应。

集聚效应使区域空间中的运输与交易成本下降,深化了产业的分工模式,促进了专业化产业共聚的发展,同时,得益于产业间的关联性特征,产业间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多样化产业共聚的发展,形成产业互动的空间格局。

此外,具有关联性的多样化产业间能够通过共享劳动力市场与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进一步使相关成本不断下降,促进了产业中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当产业共聚的集聚规模不断增强时,向心力会吸引着更多生产要素的集聚,然而,区域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劳动力、人口以及产业的集聚将超出区域空间的负荷,从而产生了产业过度集聚的问题,而过度集聚必然使拥挤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此时如何协调好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将是能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考虑的重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集聚与拥挤效应的更替展开了相关研究。

Brakmanetal.(1996)运用一般均衡模型首次探讨了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他们指出,在集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并不存在拥挤效应,但当集聚水平达到一定规模时,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则达到一种长期的均衡。

Farmanesh(2009)认为产业在集聚初起时,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当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工资的上涨则会使集聚的利益呈下降趋势。王秀海(2010)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使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当发展持续到一定水平时,特别是经济活跃期,集聚不经济效应开始显现。

沈能等(2014)认为产业集聚的正负外部性在不同阶段是交替出现的,随着产业集聚度增强,对生产率的表现是先增强后下降的,在判断标准上存在集聚推进、适中和过度的三种标准形式。

孙元元等(2015)认为产业集聚具有高拥挤效应与较低的技术外部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将推动集聚效应的产生,而不断的集聚则会使技术进步率下降。何文举等(2019)在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的研究中发现,产业集聚是一个推演的过程,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吸引大量的企业与劳动力集聚从而产生高碳排放量。

但又能够通过正外部性的产生与规模效应的提升,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以此改善碳排放水平,然而并不是产业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低碳排放度的维持,过度集聚导致的拥挤效应又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对碳排放产生负面影响。

产业集聚也会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产生差异性效应,王立勇等(2021)认为,在交通发达区域,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率,但在交通欠发达地区,一味的追求集聚则会导致拥挤效应的产生,即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匹配所对应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

因此,当产业共聚超过适度范围之后,拥挤效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基础设施负网络外部性等,或者即使要素投入并未引起拥挤效应,也会因为制造业的过度竞争机制,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抑制经济的增长。

产业集聚是存在最佳规模论的,当特定区域内集聚的企业数量过多,产业集聚效应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正是由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交替发展,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产业共聚协同发展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群经济效益的提升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基于产业发展形成的,产业共聚能够通过产业分工、要素共享、知识溢出效应等有效的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进一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而现代产业体系又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产业共聚内在机制出发,对其推动产业体系创新,产业共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对现代产业体系的作用等角度,探究产业共聚、现代产业体系与城市群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

在产业体系形成的视角下,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产业共聚的空间载体。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最初是由工业化进程所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技术进步使得工业区位的选择不再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而逐步向城市转移,城市中的产业共聚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由工业集聚带来产业链的形成、劳动力池的逐步扩大,使得上下游产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都向产业集聚地集中。工业自身的发展及其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的崛起是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化本身具有内在集聚的作用机制。

首先,工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效应产生专业化分工模式,并通过该模式减少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成本的投入;其次,工业发展所需的各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中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企业在空间范围内的大量集聚会产生一定的竞争机制,可通过良性竞争所产生的Jacobs外部性带来技术与产品的创新。

因此,当各生产要素集中且企业在适度范围内大量集聚时,将进一步在市场、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创新等诸多方面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些利益给予了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动力,并通过集聚作用于城市的发展,最后通过空间联动性进一步作用于城市群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考研学校排名(产业经济学硕士就业太难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