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分数线)




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分数线

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8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磊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8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磊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这是继11月17日《Nature》刊发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王桂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后,两天内,复旦大学第2次登上国际顶刊。

颠覆认知!复旦大学团队解开人类卵细胞纺锤体组装的独特机制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孙晓溪作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The mechanism of acentrosomal spindle assembly in human oocytes”的研究论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武田宇、博士生董洁(已毕业)、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伏静、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匡延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着前所未知且与众不同的微管组织中心,研究者将其命名为huoMTOC(Human Oocyt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明确了相关分子组成、阐明了人卵母细胞启动纺锤体组装的生理机制,最后在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异常患者中鉴定到huoMTOC组分的基因突变,从生理病理角度揭示了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免疫荧光和高分辨成像技术对核膜破裂后的人卵母细胞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形成的纺锤体微管主要聚集于染色体的动粒 (kinetochore) 位置。进而,通过活细胞实时三维成像技术 (3D time-lapse imaging) 详细记录了动粒起始微管组装的动态过程。由此推测,人卵母细胞动粒可能存在特殊的微管组织中心起始纺锤体微管聚合。随后,研究者在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人卵母细胞中,对86个主要的中心体或微管相关蛋白进行了定位分析,最终确定43个蛋白具有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相关定位。其中,有四个蛋白 (CCP110,CKAP5,DISC1 和 TACC3) 同时定位于动粒和微管,这与他们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定位截然不同。研究人员于是将上述四个蛋白在GV (Geminal vesical) 期人卵母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另人意外的是,在GV期核膜附近这四个蛋白组成了一种此前从未被发现的特殊结构,同时在该结构周围观察到新生微管聚集,而在鼠、猪卵母细胞中并未观察到该结构。由于该结构在人卵母细胞中负责聚合微管,因此研究者将其命名为人卵母细胞微管组织中心(human oocyt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huoMTOC)。

进一步,研究者利用活细胞追踪成像对此结构进行追踪,结果发现,huoMTOC形成于卵母细胞皮质区(cortex),并于NEBD(Nuclear envelope breakdown)之前迁移到核膜附近。随着NEBD的发生,huoMTOC开始碎裂并逐渐定位于动粒,同时在动粒附近起始纺锤体微管的聚集和生长。当huoMTOC结构被破坏时(通过激光烧蚀或下调主要成员蛋白水平),人卵母细胞中的纺锤体微管则会聚合受阻,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纺锤体。上述结果表明,huoMTOC在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为了进一步确定huoMTOC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研究人员在1400余名卵母细胞成熟障碍患者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中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发现两位患者携带TACC3的复杂合致病突变。免疫荧光检测发现,两位患者GV期卵母细胞的huoMTOC结构均被完全破坏,同时在MI期卵母细胞中均没有纺锤体形成。由此证实,huoMTOC异常将会直接导致女性卵母细胞成熟障碍。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卵母细胞中组装纺锤体微管的全新亚显微结构huoMTOC,并且阐明了huoMTOC调控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独特生理机制,同时揭示了huoMTOC异常导致患者卵母细胞成熟障碍,为该疾病的病理机制贡献了新认识。

复旦大学团队发现近30年全球若台风显著增强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1月17日,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王桂华作文论文的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Ocean currents show global intensification of weak tropical cyclones”的研究论文。

联合科研团队提出用海表面漂流浮标(drifter)观测的高精度海洋混合层流速来估算台风强度。通过分析1991-2020年期间全球大量drifter观测的混合层流速数据发现,最近30年占全球70%的弱台风无论在全球尺度还是海盆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增强趋势

王桂华教授课题组计算得到了1991-2020年期间弱台风条件下的混合层流速变化趋势(原文图2)。结果显示,所有洋盆中弱台风条件下混合层流速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北大西洋、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中弱台风条件下混合层流速的上升趋势分别约为0.35、0.29、0.36、0.39、0.54 cm s-1 a-1。平均而言,世界大洋中1991-2020年期间弱台风条件下混合层流速大约存在0.40 cm s-1 a-1的增大趋势,这表明最近30年全球弱台风大约存在0.18 m s-1 a-1的增强趋势。

原文图2.1991-2020年期间各洋盆及世界大洋中弱台风条件下海洋混合层流速的逐年变化特征(NA, NEP, NWP, SI, SP, Global分别指北大西洋,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世界大洋)。

最近30年全球弱台风显著增强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台风增强的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台风强度变化的预估。受drifter数据量限制,该工作主要聚焦弱台风,但在漂流浮标观测相对较多的西北太平洋,作者们发现最近30年强台风也在增强。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该研究提出的从海洋混合层流速推测台风强度的新方法,可用于全球所有台风的强度变化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台风模拟和预测精度提供了重要基础。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复旦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复旦大学数学系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