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考研(少数民族考研有什么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考研,少数民族考研有什么优惠政策

  4月18日,杨利群在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修复古籍。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新华社昆明4月28日电(记者严勇、陈冬书)揭开上下两层硬木板,杨利群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已经修复好的彝文纸,原先有缺口的地方已经补上,纸张又恢复了原有的柔软度。

  “修彝文书,我们是很有信心的。”64岁的杨利群在云南省图书馆工作,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导师,常年领着一帮徒弟在这里为各类古籍“治病”。

  他近期的“会诊对象”是5册彝文古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史诗《查姆》的一部分,记录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由于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

  “彝文古籍多为皮纸,经年累月加上存放于山洞、房檐等原因,容易出现絮化,稍不注意就会破裂。”杨利群说,今年3月修复方案确定后,由8人组成的修复小组正式启动修复工作。

  4月18日,杨利群在修复古籍。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支毛笔、几把大小不一的排刷……在古籍修复工作室,这样的装备人手一套,分放在每人所系围裙的几个大口袋里。去年加入团队的“90后”女孩钟楚宇还配备了一台相机,负责给每部古籍拍照存档。

  “刚开始,修复好的古籍摆在我面前,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她说。

  古籍修复一般分为备料、书叶修补、书叶平整、书叶裁剪、装帧复原等步骤。在此之前,杨利群等多位专家需根据书叶的破损部位、程度和纸质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取恰当的修复方法,如搭补、挖衬、夹接等。

  “用什么样的修复方法取决于原书的纸质。就好比一件丝绸布料的衣服,如果用“的确良”去打补丁,肯定不好看。”杨利群说,此外,古籍修复还需遵循修旧如旧、最少干预的原则,尽量实现修复过程可逆。

  杨利群出生在一个古籍修复世家,父母曾是云南省图书馆第一批古籍修复师。上初中时,他就跟着父亲学古字画修复装裱。1979年,21岁的杨利群进入云南省图书馆工作,又同母亲一道修复馆藏的珍本善本,以汉文古籍居多。

  4月18日,杨利群(右)在修复古籍。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大省,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长期以来,大批古籍散落民间,饱经岁月侵蚀,亟待抢救性修复。10多年前,杨利群将修复对象转向少数民族古籍,包括彝文、藏经、傣文、东巴经等。

  其中,历时4年修复成功的纳格拉洞藏经曾轰动一时。

  2010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古籍考察组从当地一名采药人口中得知,在距离香格里拉100公里左右的一个洞穴内见到了一些藏文经书。考察组当即行动,最终发掘出藏文经书10多种、2000余页,后被称为“纳格拉洞藏经”。

  如何对这批藏经开展抢救性修复?难题抛给了杨利群等人。“乱糟糟的一团,要么完全粘连像一块板砖,要么跟泥土混在一起,还有火烧的痕迹。”杨利群回忆。

  鉴于当时国内还没有类似的藏文古籍修复先例,有人建议先放一放,等条件成熟再修复。这时,几夜没睡的杨利群主动请缨,提出了初步修补方案。

  但他随后发现,跟原书匹配的补纸已难寻踪迹。“为防虫蛀,古藏纸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狼毒草,可这种传统造纸工艺很可能失传。”为此,杨利群和同事走访了福建、西藏等地,最终印证了这个猜想。

  没有补纸,杨利群索性自己动手制作。在确定将安徽定制的构皮纸作为基本用纸后,他多次前往香格里拉等地,找到狼毒草,并将其根部捣碎,提取原液加入补书所用的纸浆中。

  这就是后来在业内得到认可并广泛使用的“人工纸浆补书法”。 在多方合力下,极具研究价值的纳格拉洞藏经最终完成修复。杨利群说:“古籍修复不仅是修洞补纸,更在于一段历史、一段文明的守护,我不敢懈怠。”

  而这只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跟少数民族古籍打交道的一个缩影。

  “喜欢这一行就不觉得苦,一有时间就会去钻研。”杨利群常戏称自己是一个“面糊匠”。但当好这个匠人却不容易,他招徒弟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定得住,二是要有责任心。

  “通俗来讲,干我们这一行,要对古籍有敬畏之心,但不能惧怕它。”多年来,在云南、贵州等地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上,杨利群都是鼓励学员直接上手,积累实操经验。目前,他培训学员863人次,培养出30多名古籍修复骨干。其中还包括他的女儿、36岁的杨璐源。

  “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对古籍造成破坏,父亲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别碰它,别摸它,离它远点!”她说,“没想到自己多年后还是跟古籍扯上了关系。”

  有女儿的加入,杨利群比谁都高兴,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光靠我们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修复力量,不断壮大这个队伍。”他说。

少数民族考研(少数民族考研有什么优惠政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