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考研(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人民大学考研,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马筱芬,香港城市大学媒体文化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隐私,信任与风险判断;信息安全保护;新媒体用户行为研究。

第四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学术新秀奖、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奖学金(2017-2021)、新加坡大学田野调查奖学金(2019-2021)获得者。

其研究成果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Health Commun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并在ICA, IAMCR, AEJMC等国际会议上多次宣读最新研究成果。

人大——“价值观归属之地”

被问及为何要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任教学校,马筱芬直言“这是我价值观归属之地”。

生长于湖北荆州的马筱芬血脉里流淌着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崇高情怀,澎湃着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而家庭的熏陶更培养了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氛围对马筱芬的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马筱芬的曾祖父、祖父、父母都是党员,其祖父在1964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奔赴越南战场执行抢修、改建铁路、构筑国防工程等任务,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越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一定要继承家里面的衣钵”,于是她成为了家里的党员四代。爱党爱国的理念,深刻浸染进属于马筱芬的价值观体系里。

党员的身份对马筱芬而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赴香港求学期间,父亲对马筱芬嘱托最多的不是常见的“你要好好学习”,而是“要时刻牢记你是一名党员”。正是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马筱芬选择了人民大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在香港攻读硕士期间,她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合会”,成为组织内职业发展部门的研究员,为内地同学搭建本地求职市场的桥梁,并促成香港本地学生赴内地高校进行交流。

在人民大学拳道馆做核酸检测志愿者

其后在伦敦大学交换时,她进入伦敦知名的媒体机构Creative Time Media 工作。2015年4月,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推介会”上,她作为媒体记者亲临现场。会后,她发了一条保留至今的朋友圈——“我感受到了‘何为礼达天下的中国之声’”。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马筱芬与她的同学们在伦敦塔桥下高举两国国旗,高唱《歌唱祖国》,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含义。

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英国前副首相杰弗里·豪出席推介会

“要让学生们有社会责任感”

上大学期间,马筱芬曾经作为志愿者到四川省南充市某村镇帮扶留守儿童,并扛着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段宝贵的经历。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看管,“暑期属于放养阶段”,她到那里教授数学、地理和艺术的相关知识。

她到现在都记得当地两位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孩子们”的民办教师。当年,那所学校的教室极其简陋,抬头便看到屋顶上五、六处漏雨的地方;低头发现桌椅的排列分为左右两边,左边的区域给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右边的区域给四到六年级的孩子;老师们上午给一到三年级的孩子上课,下午给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上课,中午还要照顾孩子们的餐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微薄待遇下,这两口子撑起了孩子们的未来。

教室外面有一个非常年轻的母亲一直两手扒着栏杆,用“很好奇很关切”的眼神注视教室内的情况。下课后马筱芬和她聊天,这位母亲说“我就想看我小孩有没有在上课,有没有玩,有没有打架。”质朴的语言触动了马筱芬,她希望能将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传递出去。

她同时将社会责任感贯彻到学术研究方向上——大数据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马筱芬谈到,云计算技术支撑下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背景下用户数据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数据的基本用途,还涉及广泛的二次使用。数据的二次使用已经变成了常态,但是数字化、移动化服务给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敏感信息等侵犯用户隐私安全的隐患。隐私安全涉及社会全体的公共安全,影响着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马筱芬选择其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

在捷克(布拉格)举办的

第68届国际传播年会上宣读研究成果

要变得“成熟”

博士毕业后,马筱芬选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马筱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时有过教学经历——给本校的一年级本科生教授《传播新媒体与社会》,给二年级本科生教授《传播学原理》和《定量研究方法》,助教经历给了她相对充足的教学经验。但是助教和真正的教师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入职人民大学之前很久,她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要变得“成熟”。

学期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们一起合影

“成熟”是马筱芬谈及担任老师角色时经常用的词语。它指代“成熟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换言之“自己解决”。

来到人大新闻学院任教后,马筱芬给2021级国际新闻全英文实验班讲授全英文课程《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在她的指导教师黄河老师和前辈塔娜老师的提议下,得知这门课也是学院资深教授彭兰老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后,马筱芬立马向彭兰老师提出观摩教学的申请,“我希望成为您课堂上的学生”,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她在这门课上观察彭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案例,想着自己“也要保持自己业务上的持续精进”。

与2021级国际新闻全英文实验班的线上合影

教学过程中,她也贯彻了认真的劲头。在自己的课上,马筱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关于数字传播现象的讲演展示。学生展示过后,马筱芬会再把他们的幻灯片以及参考文献浏览全部一遍,并且给每组写一封全英文的五百词至七百词的反馈意见,“肯定大家付出的努力,也提出大家值得长足进步的地方”。

但是写一篇有见地的反馈并不那么容易,除了要阅览中文和英文材料外,她还需要对学生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切身体会。有一组学生以LOFTER平台为研究对象,马筱芬迟迟没能给反馈,学生便传简讯催促她。这是因为马筱芬“不是二次元的自身粉丝”,因此她注册了一个LOFTER账号,在平台上“潜了一段时间”才认真写下反馈信。“我说你们等我一下,我要知道它和小红书等其他平台的区别。”

同时,因为在展示环节观察到学生对平台化和具身传播相关研究的热情,马筱芬在后半个学期及时调整了教学大纲的侧重点。学期伊始,她将自己的邮箱留给学生,设置了早八点钟的邮件提醒音,以便及时回答学生的疑惑,“最长的一封邮件我回了2500字”。

除了对学生学术研究的指引,她还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上午十点的课前总有学生在吃东西垫补,她有时便会给同学们买奶茶,“喝点奶茶给自己补充点能量也挺好的”。

“要真诚地面对自己”

马筱芬认为“焦虑与成长同在”。读博期间她面临困惑,踌躇许久之后给硕士老师打了一个十分钟的电话。Louisa亲切地回复:“读博的时候可能是我最不开心的时候,因为我在找到自己的路上也会偶尔迷茫。”马筱芬明白,“读书期间迷茫或焦虑太正常了”。

毕业后回港探望硕士导师

但是她没有允许迷茫或焦虑占据生活,而是以安然的态度与自己的压力做朋友。

在问及高校的所谓“内卷”问题时,马筱芬坦言自己并没有陷入内卷的困境:“我的学术价值观是,你的同事们或合作者们并非你的竞争者,你需要面对的永远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

与访学学者、同事、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

所幸,人民大学“很自如”,恰好是符合她学术价值观的地方。这里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学习的大前辈们。在入职的这一学期,她申请到新教师启动项目的资金扶持,“这笔资金拿来做不同的研究,挺好”。

她也尽量避免将大环境的内卷情绪传递给学生。一次,马筱芬的一位后辈朋友向她请教读博的意向——应该去一所能“疯狂”发论文的高校,能快速攒够论文毕业;还是应该去自己一直梦想的大学逐梦?马筱芬认为,追逐梦想比短时间的快速累积更重要,人不应该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以“卷赢他人”为目标,“时间不可挽回,你有机会抓住梦想,为什么不去抓住?”

采访的最后,当问到有没有对学生的建议时,出于学科视角,她说,希望学生多经历、勤加思考,“我们要去关心社会, in the field”。有了不同的体验和思考后,会反过来促进研究兴趣的发展。

文字:张昕怡 付同闯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王怡璟

责校:王怡璟 曹乐涵

人民大学考研(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