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研究生(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院)




佳木斯大学研究生,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院

四校合一,九载巨变(采写时间:2005年11月)

【1】三江黑土,明珠璀璨

这里是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里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

佳木斯大学就是这块黑土地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坐落在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

尤其令佳木斯人、特别是佳大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自1996年11份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原佳木斯大学四校合一以来,在9年时间里,佳木斯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其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合校前的四校。

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日制在校生,由8423人增加到25109人,增长了1.98倍;

校园占地面积,由88万余平方米拓展到149万平方米,增长了69.3%;

校园建筑面积,由35万余平方米扩大到68万平方米,增长了94.3%;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200万元增加到1.98亿元,增长了8.64倍;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1.2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了5.25倍;

硕士学位授权点,由9个增加到21个(今年还将增加11个),增长了1.33倍。

这所大学的校本部现有专职任课教师1385人,其中教授185人,副教授4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硕士学位的400人。

这所大学现有54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专业、12门省级重点课程、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

这所大学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业绩突出,与26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3年已接收长、短期外国留学生294人,建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院和省内一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9年来,佳木斯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这所大学还设有卫生部康复医学人才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中心,拥有3个附属医院和3个附属实验实习工厂。

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是黑龙江省建院最早、规模最大、以治疗口腔疾病为主的综合性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院)是国内知名的小儿脑瘫疗育中心。

如今,这所大学已成为一所全省学科门类最多、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地方综合大学。

【2】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高金山是佳木斯大学中文系学生。他对记者说:“2002年8月份,父母从望奎县送我来报到时,我们一起逛了校园,对这里的环境、条件很满意。今年8月份,我爸和我妈再一次来到学校时,都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发展得太快了。”

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黎海艳,是这所大学历史系03级学生。她说:“这两年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校变得越来越美了,新的图书馆、新的文化广场,都给我们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暑假和高中的同学聚会时,我说起我们学校的食堂多、宿舍楼多、外国留学生多、文体活动多,校园那个大呀,他们都很羡慕。”

在缺少资金投入、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佳木斯大学为何能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几位老教师异口同声:关键是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

●第一次机遇:高教体改,四校合一。

1995年6月27日,在国家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原国家教委批准佳木斯辖区内的四所大学合并,1996年11月21日正式运作。

佳木斯医学院,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合江军分区卫生干部学校,当时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培养了战地急需的卫生人才,同时也为翻身得解放的三江人民解决了缺医少药之难。

20世纪70至80年代,学院白手起家,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创建了填补黑龙江省空白的口腔医学、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

佳木斯工学院,在国家要把“北大荒”努力建成“北大仓”的热潮中,于1958年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几年时间就为边疆地区培养了近千名工农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9年,是建国初期东北人民政府六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几十年来为振兴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原佳木斯大学,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创建于1985年,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

就是这四所院校组建成了今天的佳木斯大学。

这四所院校各有各的优势,更有着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共同传统。不过,它们也都面临着校舍不足、楼房破旧、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困难。

借高等教育改革的东风实现四校合一,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机遇乘势而上,则很有可能陷于被动,甚至被历史所淘汰。

然而,原四所院校均属于未完全建成的学校。四校合一,起点低,底子薄,条件差,实力弱,实质上处于弱弱联合的状态。而且学校不在省级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比较滞后,人才大量外流,上级又没有给合校的专项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佳木斯大学一成立就接过来了近4000万元的债务,原四所院校存在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一下子都集中起来了。

四校合一,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或者是1+1+1+1<4,或者是1+1+1+1>4。

毫无疑问,假若四校合一后处理得不好,貌合神离,只会增加困难,增加矛盾,增加内耗,就会出现第一种前途;如果四校合一后,真正做到了人合心马合套,同舟共济,才有希望赢得第二种前途。

这就是说,合校必须合心,合心才能合力,合力才能发展。

一时间,对于四校合一这件事,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反对,有人悲观。

四校合一后,经济窘迫的局面能否摆脱?包括17名厅级、副厅级领导在内的大批干部怎样安排?交叉的专业、重叠的机构如何解决?

各种困难、矛盾、焦点,几乎都集中到了刚刚组建的佳木斯大学领导班子;上千双教职员工的眼睛一起盯在了党委书记张少杰的身上。

在近日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这场变革的几位亲历者回顾了四校合并之初的情景,不由得感慨系之。当时的条件可真是艰苦啊,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在内的校领导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公章就放在公文包里,走到哪儿拎到哪儿,堪称白手起家。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达成了共识:合校就要合心,不论自己原来在哪所院校,现在都要一心扑在佳木斯大学的事业上,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决不允许搞“小山头”。

合校工作的方针制定出来了:“积极、审慎、团结、稳定。”

说到就要做到。张少杰他们开始马不停蹄地走访、谈心,那一阶段仅各层面的座谈会就先后召开了百余次,耐心细致地讲解四校合一的重大意义,宣传学校的美好发展前景,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兴家说,那时候少杰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找了这个谈心又找那个,恨不得让浮动的人心立刻统一起来,连上厕所都得来回小跑。

他早出晚归,孩子抱怨一连多少天都没机会跟老爸说句话。有一回他在学校里起早贪黑地工作,愣是七八天没回趟家。

可就是这种情况下,张少杰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既惊讶又感动的决定:让原四所院校想不通的教职员工都来找他,由他来接待和解决问题。

一个个思想疙瘩化开了,一股股心头怨气散去了,一道道上访难题解决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四校合一是一场涉及到上千名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偏差。

然而,在佳木斯大学,由于把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诚恳亲切的交流谈心与这场改革结合起来,犹如在加速运转的设备中注入了润滑剂,大大地减少了阻力,减少了震荡。

大学党校副校长高峰在合校之前是佳木斯工学院动力系党支部书记。他说,平稳合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家普遍感觉到少杰为人正派,非常公道,维护团结以身作则,说话办事让人信服。

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洪鸣说,的确是这样,张书记原来是我们师专的领导,刚合校那阵子我们有时候提出希望他多替师专争点利益,可每一次都受到批评,以后谁也不敢提这事儿了。

思想通了一通百通,人心顺了一顺百顺。佳木斯大学形成了合校合人心、合心创大业的良好氛围。

他们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各院系进行了学科群调整,组建了16个教学学院,构建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新体制。

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了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28个机关党政机构精简到18个,裁减了80多名处级干部,取消了系级教学组织的行政级别,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

合校第三年,学校顺利地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人财物管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教学管理。

1999年、2002年,佳木斯大学先后两次在全国合校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称赞。

大学党办、校办主任杨军说,由于抓住了这次历史性机遇,四校合一促成了各种资源的良性整合,增强了各方面的实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在视察这所大学后,欣然题词:“四校合一,优势彰显;八年奋斗,成绩斐然。”

●第二次机遇:教育转型,扩大招生。

从2000年至2002年,佳木斯大学借助于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机遇,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大学战略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景顺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得益于校党委的超前意识、创新意识。

四校合一后,张少杰苦口婆心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希望全校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事业发展上。那时候,这所大学的教师讲课费在全省同行中是最低的。

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大家由衷地感到欣慰。

缺少学生宿舍怎么办?佳木斯大学在全省第一个引进个人资金兴建学生公寓。

有了这些准备,扩招的机遇一来,佳木斯大学又是在全省第一个派出大批人马,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佳木斯大学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生源越来越好。这所大学目前的在校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外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0%以上。去年音乐学院在山东省的招生名额是30人,报名的多达2000人。

贺莉、贺玲是双胞胎,家住四川省绵阳市安县。今年,这姊妹俩双双考进了佳木斯大学。

在校生成倍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次机遇:迎接评估,苦练内功。

2003年以来,佳木斯大学以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了协调发展。

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佳木斯大学的迎接评估准备工作,多次到这所学校检查指导,现场办公,去年专项投入1000万元资金支持学校教学建设,全校教职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

今年,学校又投巨资兴建了校史展览馆、天文观测馆、三江历史陈列馆、生物标本馆、美术展览馆、荣誉展览馆、样本教材展示馆。

校党委广泛发动,层层动员,把这次迎接评估准备工作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难得机遇,在全校掀起了深入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的热潮。

【3】求贤若渴,厚爱人才

“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品位与声望,更决定着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质量。

说起党委书记、校长张少杰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事儿,佳木斯大学的许多人都深有感触。

四校合一后,他大声疾呼:“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牢牢地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增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条战线、各职能部门都应围绕这一永恒的主题,一丝不苟地做好服务工作。”

2000年初,这所大学启动了实施师资培训的战略工程“1511工程”:在5年内有计划地培训1000名教师,培养500名骨干教师、100名教学名师和10名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人。

●走出去丰满羽翼,强筋壮骨。

董锡文是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科办主任。谈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他满含深情地说:“1996年我还是一名讲师,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教授,这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比方说,我在职考入山东大学读研时,不但工资照发,学校还给报销很大一部分学费,班级的一些同学都很羡慕。”

为了培养人才,这所大学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惜重金,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习深造。5年来,学校出资780多万元,在教师中培养博士63人、硕士224人。

学校还采取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和学习进修的方式,博采众长,充实自己,增长才干。

音乐学院院长郑建民、党委副书记孟春玲介绍说,他们学院现有几十名教师,在学校的资助下目前35岁以上的都出去学习深造过。

自2001年以来,材料工程学院先后有14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1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6名教师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清华大学、哈工大、天津大学等进修,两名教师分别赴日本和韩国的高校做博士后或高级访问学者。

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敏被选送到北京大学做高访学者,访问学习结束后,他带回了在国内较为领先的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成为该课题的负责人。

材料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赵淑金到清华大学材料系做访问学者,主持锂离子电解质陶瓷材料的研究,并同清华大学联合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博士后基金一项,自己主持申报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5年来,学校已经派出高访教师57人、进修教师156人。这些“走出去”的教师学有所成,如今有不少人名扬省内外——康复医学院院长李晓捷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刘兴家教授、材料学院院长李慕勤教授等,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生命科学学院教科办副主任许龙,2003年曾被送到北师大培训。他说,除了到外面去深造外,在本校内也有许多学习提高的机会。比如,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还举办外语培训班、多媒体培训班等,教师都可以参加。

近几年来,这所大学每年投入500万元加大图书购置力度,9年间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72万册增加到298万册(含电子图书83万册),成为教师“充电”的一个好去处。

选派急需专业的在校优秀学生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毕业后回校任教,这是佳木斯大学培养人才的又一措施。

近年来,这所大学共选派了62名优秀学生出去学习,回来后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2003年8月被选派到中国医科大学护理本科专业学习的吴哲同学,今年新学期开学时回到了佳木斯大学任教。

●引进来博采众长,腾蛟起凤。

佳木斯大学自成立起,就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比如,对来校或回校工作的博士,学校提供100平方米住房、10万元安家费、笔记本电脑和5万元以上的科研启动金,安排其配偶工作和子女上学。博士月生活津贴800元、年科技津贴10000元,硕士月津贴400元。

近年来,这所大学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80人,其中有博士7人、硕士7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7人。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秀霞、党总支书记庄树文介绍说,他们学院今年录用了12名新教师,其中就有8名硕士研究生,包括华东师大、吉林大学的毕业生。

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的刘继光博士来到这所大学后,学校在生活和研究工作上为其提供了优越条件。现在,刘继光博士从事口腔医学的研究,几年来成果颇丰。

国家一级指挥赵小军原来在一家文工团工作,后来被引进到这所大学的音乐学院。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勤奋工作,指挥课由选修课变为学院各系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我市著名艺术家谭俊英、葛宪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也被这所大学吸引来任教。

佳木斯大学还经常聘请校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或来校讲学,或聘为客座教授,或参加学术研讨活动。5年来,已外聘专家46人。

材料工程学院近3年来聘请了国内外材料工程界的近20位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还聘请国内外高校的6名知名学者为客座或兼职教授。

康复医学院于2003年创办的康复医疗学专业,由于在国内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就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以引进教师、引进教材、引进教法、引进技术、引进设备的“五引进”方式,保证了这个新创办的专业一上马就高起点运行。

两年来,来校进行学术研讨、传授疗育技术的日本专家有50余人。

佳木斯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15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聘请了几十位俄罗斯籍教师。

音乐学院请来了中国知名音乐家石叔诚先生……

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使这所大学的教师足不出户即可聆听学术界高层权威人士的教诲,领略他们的风范,启发了创造性的思维,改善了心智模式,教育思想与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留下来敬业精业,合力创业。

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浓郁的留人、用人、待人的良好氛围,使佳木斯大学出现了芳草萋萋、人才济济的局面。

人才培养出来,引进来,留下来,目的只有一个:合力创业,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事业是人干的,人要在干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固然有效,但更重要的得靠事业留人。

在四校合一中诞生的佳木斯大学充满着年轻的朝气,各项事业展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舞台。

音乐学院副院长高振岐说:“佳木斯大学风气正,人气旺,教职员工都往事业上用劲儿。尽管学校的经费比较紧张,但只要是教学需要,学校宁肯在别的地方节省,也要往教学上投入。

“你看我们学院这漂亮的教学楼、音乐厅;钢琴由合校之初的30台增加到128台,其中有世界顶级的德国‘斯坦威’;一只长笛4万多元,一个木鱼4000多元……

“学院还有百人军乐团、西洋管弦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大学为教师们干事业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谁不想在这里大显身手,体现自身价值?”

音乐学院副院长陈楠楠、李利佳说,这里的工作紧张而和谐,繁忙而快乐,学术研究的氛围浓厚,年轻教师都觉得有希望、有奔头。

观摩教学、教学竞赛和教学能手、教学“双十佳”评选等活动如火如荼,激励着教师们建功立业。

9年来,全校共评选出“教学能手”1000余人次、“双十佳”教师 160名、“教学名师”39名、“青年教学名师”8名,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介绍,近3年来,这所大学的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791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38篇,四大检索38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498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255篇;

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52项(不包括教学改革课题),其中国家部委级4项,省级27项、厅局级150项;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5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厅局级17项。

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各院系的教职员工更是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敬业精业的感人佳话层出不穷。

战略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景顺介绍说,经管学院有一位教师在准备迎接评估材料时忙不过来,就让爱人利用休息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他爱人在回家的路上被车撞伤了,腿上打了石膏,他就用自行车驮着爱人继续来学校帮忙。

音乐学院副院长高振岐说:“为了做好迎接评估准备工作,我们学校老师已经好长时间没休星期礼拜天了,‘十一’七天长假我们只休了两天。

“有些教师本来利用双休日办班搞‘第二职业’,这么一来得少挣多少钱啊!大家却毫无怨言。

“不谦虚地说,也许我们的教学设备比国内一流学校还有差距,可是我们的敬业精神、工作劲头肯定是一流的。”

【4】特色办学,桃李丰美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耳闻目睹不少师生正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一个又一个喜讯:

在人文学院,历史系的05级学生刘勇、程珏玲、陈赞春眉飞色舞地议论说,今年刚毕业的师哥师姐,有20人报考研究生,一下子考上了13个。

在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张红榜前,围观的学生喜形于色:今年生物系考上研究生的占毕业生总数的17.43%,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在音乐学院,几位教师兴奋地说,到上海市应聘的一些毕业生来信儿了:他们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关键是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校学生代表黑龙江省高校进京参赛荣获了声乐专业组二等奖……

●确立“六种观念”,不断改革创新。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向。

四校合一后,佳木斯大学多次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等,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

“教学工作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些思想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深入人心,逐步地形成了“六种观念”:

一是高度重视学校各项章程、规划的制定和完善,牢固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

二是努力推进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三是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四是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优良传统作风,牢固确立勤俭办学的观念;

五是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知名度,引资引智,牢固确立开放办学的观念;

六是始终坚持以培养各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牢固确立服务地方的观念。

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了创新的观念才有创新的行动。

9年来,这所大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大纲的编写,从学年制到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从教学规范到教学质量监控,从教材的选定到教材的编写,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考试管理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构建了由教学指挥系统、教学测评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9年来,这所大学积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善管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各级教学管理岗位,优化了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结构。

9年来,这所大学不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实施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工程。

9年来,这所大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复合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实行了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职业资格证书制等。

2002年,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学习的基本年限上实行弹性制,既可以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学习年限,推迟毕业时间。

专科最短学习年限2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本科最短学习年限3至4年,最长学习年限8年。这项改革大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学习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学习能力有偏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圆满完成学业。

●强化“四重建设”,抢占教育高地。

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是高校赖以生存乃至不断发展的基础。近5年来,佳木斯大学每年投入1000万元,强化“四重建设”,提升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扩大了佳木斯大学的知名度,增强了美誉度。各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的学术地位迅速提升,有一大批教师成为各类国家级专业学会、协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或副理事长或常务理事或副秘书长等。

这所大学顺应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快速调整专业结构,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学校改变了原来单一专业的状态,“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导师制”等应运而生,先后开设了药学、制药工程、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等第二学位,为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

他们还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积极申办一些社会急需专业,新上了包括学前教育、包装工程、旅游管理、生物技术、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修复学、康复治疗学、物流与仓储管理、医药营销、兽医、建筑装饰工程等30多个专业。

这所大学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建设了46个多媒体教室、33个语音室,为110个90人以上教室配备了扩音设备,开发和引进各类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2000多项,使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的教学能力、水平、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重点课程的教师教研立项、科研立项数量逐年增加,近4年就有628项。

各院系积极进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普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000年初,这所大学承担了国家“十五”教育规划的子课题《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校现已完成80多篇论文,其中有34篇论文获中央教科所优秀论文奖。

在此基础上,教师们探索出的“案例教学法”“换位指导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成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颇受学生的好评。

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学校的实验教学。目前,在校内3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中,实验开出率由2000年的76%提高为现在的95.18%,其中基础课的实验开出率由89%提高到100%。

这所大学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以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为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现已承担国际合作和国家、省(部、委)及横向课题等项目70项。

●坚持“四大特色”,提高学生素质。

位于祖国东北边陲、高寒地带的佳木斯大学,靠什么去扩大影响、彰显价值?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坚持特色办学,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特色之一:发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为地方服务的强校。

佳木斯大学所在的三江地区属于东北革命根据地、东北老工业基地,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相对说来,这里的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注定要与艰苦奋斗结伴而行。

合校前的四所大学都经历了艰苦创业的过程,具有为边疆地区培养急需人才的优良传统。四校合一后,佳木斯大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弱弱联合的不利条件下,知难而进,励精图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尽管这所大学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始终坚持服务边疆、面向地方的办学方向,依靠一支素质较高、乐于奉献、勇于克服困难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朴实勤奋、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继续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如佳木斯市政府副市长吴国华,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农民的好医生”战胜军,佳木斯一中校长徐秀珍等等,不胜枚举。

9年来,这所大学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科综合性的优势,新开办了26个本科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医药营销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等。

学校还与哈三精药业集团、哈电站集团、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联合办学。

9年来,这所大学为发展区域经济,与本地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产品,其中乳腺康口服液、采煤机镶铸截齿技术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还与乌苏里江药业联合成立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有限公司,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资助项目。

9年来,这所大学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针对我省提出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思考,健全“学、研、产”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发挥了在多学科协作、科技园区、人才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以机械、信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化学、药学、材料等专业为结合点和切入点,直接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省教育厅决定在这所大学建立三个人才培训基地,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训中心、药业人才培训中心、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人才培训中心。

面向地方与基层,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佳木斯大学的大量毕业生活跃在三江大地、龙江沃土,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黑龙江省企业界,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东轻、三大动力、一工具、哈航、齐车辆厂、佳联、佳煤机公司等,不少技术骨干都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

以“哈医药”为龙头的“北药经济”中的绝大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毕业于这所大学的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其中,姜林奎成为著名企业家、哈医药集团的领军人物。

据抽样调查,目前在三江地区的教育、医疗、制药、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中,有51%的骨干是佳木斯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各项事业的发展。

●特色之二:探索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育人模式,坚持培养复合应用型的学生。

“语言+方向”,是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经多年实践检验、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语言+方向”,是指在以应用为主的外国语言教学过程中,增设经济贸易、企业管理、涉外财会、旅游、公文秘书等非外语的专业方向课程,向社会输送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多年来,这所大学的外国语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其中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珠三角一家企业的老总曾慕名乘飞机来此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生。

“语言+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实践多年,在全国高等外语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被有的专家赞誉为“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开创了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改革的先河”。

佳木斯大学由此在其他学科全面探索“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育人模式,又采用了“学历+资格证书”、“两个并重”(基础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等模式,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这所大学的音乐学院,指挥课过去是选修课。有一次,到外地实习的几名学生回来反映,用人单位的领导都问他们会不会指挥,弄得他们挺尴尬。

学院根据学生们的要求,把指挥课列为了必修课,效果很好。还有,他们根据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愿望,增设了师范类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学校应聘了,拓宽了就业渠道。

特色之三:培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特色学科,全面提升本科类教育的质量。

在合校之前的原四所院校中,已经产生了鹤立鸡群的专业,形成了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知名度。

佳木斯大学十分珍视这些历史比较悠久的特色学科,千方百计为其锦上添花,带动创办新的本科专业。

国内第一家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就诞生在这所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科由此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

佳木斯大学以该学科为核心组建了康复医学院,先后创办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学院作为我国儿童康复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领军单位,承办了首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

2004年7月,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所大学的康复医学院为主任委员单位。

这所大学的口腔医学专业,在1974年创办时填补了黑龙江省的空白。四校合一后,佳木斯大学对其重点培育,积极促成口腔医学院同国内外近十所大学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口腔医学院与日本高知大学联合成立了东北唯一的口腔癌治疗中心,与日本九洲大学医学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结成友好学院。

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医疗及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扩大了影响和知名度。

药学与制药工程专业也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填补省内空白的专业。

合校后,这两个专业与化学专业联合组建成化学与药学院,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北药经济”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9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达到100%。

特色之四:发挥对外交流、引资引智的区域优势,不断扩大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佳木斯大学充分利用地处东北亚国际区域中心的地缘优势,与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26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引资引智,促进教学、科研发展,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

截止到目前,已累计吸引外资2000万元,聘请外籍专家200多人次来校讲学、授课,派出留学生、研修生、中短期访问学者以及学术交流人员400余人次。

成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这所大学在俄罗斯远东区域的知名度。2002年1月,佳木斯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四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成立了国际学院,有来自8个国家的261名长期留学生在校就读;2003年10月,与俄罗斯远东国立经济管理学院等几所高校合作,成立了“联合国人居署项目国际远程教育大学”,以培养国际国内需求的人居环境方面的人才。

2004年11月,佳木斯大学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师范教育科学院年会,成为该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惟一的一所中国高校。

春风桃李花开日,正是乘风破浪时。

谈及这所大学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党委书记、校长张少杰掷地有声:佳木斯大学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更是一所富有朝气的高校。

学校将始终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之路,矢志不渝地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矢志不渝地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思想,矢志不渝地坚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把佳木斯大学建成办学水平较高、以教学型为主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2005年11月26日《佳木斯日报》。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

发布于:海南省


佳木斯大学研究生(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