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节(第1页)

&esp;&esp;,转达政府。其作用实有令人可惊可畏者。录其报告李鸿章之电文于左:

&esp;&esp;十八日晚逆党金玉均、朴永孝等,藉日本兵力,戕杀大臣六人,汉城大乱。臣民纷纷来营禀报,据称日使竹添带兵入宫,国王吉凶奠测,乞求援救。卑职闻报,即派兵前往,并先致函日使,略云应韩臣民之请,派兵保护王宫。劝其将兵队退出,以靖人心,勿受乱党之愚,激成大变。候其复答,自辰至未,该使竟置不理。复饬营弁持名片往询,日兵竟开枪击毙我弁兵各一名。我兵甫入宫门,日兵即放排枪迎击,持战一时之久。幸我将士奋不顾身,拼命攻击,伤亡共十四人,日兵不支,由便门逃出。我军遂入宫搜拿余党。不料日人狠毒,预伏地雷,兵丁误触雷线,炸毙两人,毁殿屋九间。于宫侧庙内寻得韩王,惟乞救护。询问六大臣何罪被杀,推以不知,皆日使与金、朴诸人所为。王不敢居住宫内,乞为设法安置,遂议到营暂住。卑职一面派员访拿乱党,保护宫殿,弹压地方;一面严申军令,有敢擅动臣民一草一木者杀无赦。党首金玉均等,闻已随日使逃窜,余党潜伏,人心惶惶。查此次变乱之原因,系竹添与金、朴等谋使韩王叛我以自立,因此六大臣平素皆恭顺于我,遂先杀之以决王意。窃思数十年来,我国家糜饷劳师,保全藩属,仁至义尽,该国王昏庸暗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图之,后患何堪设想。得袁禀,意颇嘉许,遂密商总理衙门。当时清国电报转折甚多,是电露透,为日东京新闻访事人以重金购得,揭载报端。日国遂开临时阁议,研究此事,预备一切。清政府遂派吴大澂、续燕甫二人为钦差查办大臣,带战舰二艘,驰往朝鲜,欲收改行省之效果。不料日政府已先派井上馨为全权大使,带兵千人,直捣韩京,与韩政府谈判,征收赔款。事平,续、吴始抵韩,见日国与韩廷交涉已定,且探日国尚有数千兵预备续渡,又见报纸遍载袁、李往来函件,知事机已泄。清政府遂密授意与吴、续二人,阳为查办致乱之原因,以了此局。

&esp;&esp;“朝鲜具疏告变,帝命吴大澂为朝鲜办事大臣,续昌副之,赴朝鲜筹善后。日本亦派全权大臣井上馨至朝鲜,有兵舰六艘,并载陆军登济物浦,以五事要朝鲜:一,修书谢罪;二,恤日本被害人十二万元;三,杀太尉林矶之凶手处以极刑;四,建日本新馆,朝鲜出二万元充费;五,日本增置王京戍兵,朝鲜任建兵房。朝鲜皆听命,成约。”(《清史稿》卷三一三)

&esp;&esp;、吴大澂,于天津谈判。李、吴谓日竹添公使不应带兵入宫,擅杀韩大臣。日两全权大使谓袁世凯不应先行开枪,并纵兵妄杀日商民。李、吴袒袁特甚,彼此互辩不屈,议将决裂。逮十八日,清忽变计,容日要求,结彼此撤兵条约,所谓《天津条约》者是也。约内载明互撤驻韩兵,将来遇有派兵事均须先行知照。条约结后,在表面观之,两国感情系已融洽,究之实有不可已之势。盖清始欲用袁谋以图韩,兹不但不能遂欲,而转受人牵制。在日本以清政府欲谋朝鲜,有唇亡齿寒之忧,须臾不能去。故日君臣上下自此益加意提防。两国交际上有此种种触绪,加以朝鲜藩属问题未能解决,遂生出以后之恶感。

&esp;&esp;“(光绪)十一年正月,日本遣其宫内大臣伊藤博文、农商务大臣西乡从道来天津,议朝鲜约。帝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副以吴大澂,与议。谕曰:‘日本使臣到津,李鸿章熟悉中外交涉情形,必能妥筹因应。此次朝鲜乱党滋事,提督吴兆有等所办并无不合。前据徐承祖电称,日人欲我惩在朝武弁,断不能曲徇其请。其余商议各节,务当斟酌机宜,与之辩论,随时请旨遵行。’三月,约成,鸿章奏言:‘日使伊藤博文于二月十八日诣行馆会议,当邀同吴大澂、续昌与之接晤。其使臣要求三事:一,撤回华军;二,议处统将;三,偿恤难民。臣惟三事之中,惟撤兵一层,尚可酌允。我军隔海远役,本非久计,原拟俟朝乱略定,奏请撤回。而日兵驻扎汉城,名为护卫使馆,今乘其来请,正可乘机令彼撤兵。但日本久认朝鲜为自主之国,不欲中国干涉,其所注意不在暂时之撤防,而在永远之辍戍。若彼此永不派兵驻朝,无事时固可相安,万一朝人或有内乱,强邻或有侵夺,中国即不复能过问,此又不可不熟思审处者也。伊藤于二十七日自拟五条给臣阅看,能明断敏速,出师图韩,一跃而登,真令日方无从措手。即日军奋然而作,然以当日海陆军论,尚不知鹿死谁手。袁之外交,诚有剽悍之手腕哉。虽然假令清胜而日败,则日本必图恢复;清则战胜而骄,兵备益弛,后此之败,较甲午或更有甚焉。设清败而日胜,是甲午之役移诸十一年前,则清之沈沈酣睡又当旱省也。

&esp;&esp;之保荐

&esp;&esp;《天津条约》定后,两国之兵均于是年七八月间陆续撤退,袁世凯亦随营归国。当束装时,遍交韩之事大派,如执要政之金允檀、金炳始辈,皆与订莫逆交。盖袁之精明狡猾,知清国迩时大局,国内恐难立功,欲求立功,当于异域。故袁虽归,其心仍恋恋朝鲜。及归,一面交李鸿章左右亲信,使道其才智,一面将韩事条陈于李。今择其要事数则于下:

&esp;&esp;(一)韩王昏聩糊涂,最易受人煽惑,又复见异思迁。我国家不派明正大员驻彼监督,久必为日俄所愚,叛我独立。

&esp;&esp;(二)韩之臣民多数皆主独立自主,欲脱我范围。今驻兵全撤,独立派之范围,必日见膨胀。

&esp;&esp;(三)我国家现派驻韩之陈树棠,其名为办理商务委员。东西各国皆有特派公使。以委员对于代表国家之公使,名分相去甚远。遇有外交,进退皆难,且久为各国公使所鄙。虽上国对于属邦,不能同于各国简派驻使,亦当酌派位分稍尊之员,增其权限。且我国家在朝鲜应办之事,实不止于商务,今仅定名为商务委员,是自缩其权力,可否仿照元朝故事,派大臣监国。

&esp;&esp;(四)大院君智谋才略,实胜其子数倍,颇为其国人所尊敬,且深明大义。光绪八年不得已而虏归,兹宜晓以大义,赦其回归,使其父子同心协力,于其国计颇有裨益。

&esp;&esp;李鸿章像袁世凯以上之意见,颇为李鸿章赏识。加以李左右人又多赞袁才略,于是李将袁条陈并附己之意见,达知清政府。政府主政诸人不加断决,嘱李鸿章自行出奏。李以政府既不反对,遂将袁两次在韩功绩并其条陈及大院君赦回与清国有益之旨,奏达清廷。奉旨赏袁世凯以知府用,并加三品衔。

&esp;&esp;“(光绪)十三年,鸿章遵旨筹议朝鲜通使各国体制,奏言:电饬驻扎朝鲜办理交涉通商事宜升用道补用知府袁世凯,转商伊国应派驻扎公使,不必用‘全权’字样。旋于九月二十三日接据袁世凯电禀:准朝鲜外署照称:‘奉国王传教,前派各使久已束装,如候由咨文往返筹商,恐须时日,请先电达北洋大臣筹覆。’并据其国王咨称:‘近年泰西各国屡请派使修聘,诸国幅员权力十倍朝鲜,不可不派大公使。惟派使之初,未谙体制,未先商请中朝,派定后即饬外署知照各国,以备接待。兹忽改派,深恐见疑。仍请准派全权公使前往,待报聘事竣调回,或以参赞等员代理,庶可节省经费;并饬使至西国后,与中国大臣仍恪遵旧制。’等语,辞意甚为逊顺。臣复加筹度,更将有关体制者先为约定三端:一,韩使初至各国,应请由中国大臣挈赴外部;一,遇有宴会交际,应随中国大臣之后;一,交涉大事关系紧要者,先密商中国大臣核示,并声明此皆属邦分内之体制,与各国无干,各国不得过问。当即电饬袁世凯转达国王照办。兹复准王咨称:‘于十月杪饬驻美公使朴定阳、驻英德俄意法公使赵臣熙先后前往,所定三端并饬遵行。’臣查朝鲜派使往驻泰西,其国原约有遣使互驻之条,遂未先商请中国,遽以全权公使报闻各国。此时虑以改派失信,自是实情。既称遣使后与中朝使臣往来恪遵旧制,臣所定拟三端又经遵行,于属邦事例并无违碍。”(《清史稿》卷三一三)

&esp;&esp;所有赦回李罡应一切事宜,著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妥商具奏。李鸿章得清廷谕旨,遂会商总理衙门,派袁世凯为护送员,赦大院君归国,并密授机宜。袁告大院君曰,汝今得归,皆我于李中堂前力保,慎勿负中堂恩及世凯意。并令大院君盟誓,归国后当令韩王永远臣服。并有种种约束。

&esp;&esp;。李知其少年浮躁,不学无术,置弗答。时朝鲜王之父大院君被拘留于天津,廷议遣回,袁乃曰与鸿章之左右相结纳,竭力献媚,使揄扬其在朝鲜时之举动,谓为夙孚人望,鸿章笑颔之。既而又重贿鸿章幕客,托为说项,遂以护送大院君回国之事委之。袁临行时,忽请率兵往,鸿章斥曰:‘中国已与日本订约,彼此不得以兵赴朝鲜,尔未闻耶?’袁唯唯,始与大院君乘轮东渡。而朝鲜王妃闵氏深忌大院君,且恶袁。时有洪在义者,曾救妃死,袁乃先使人纳重金于洪,使言于妃,谓抵京时必迎候如礼。妃雅不欲,袁因出所携珠宝、绸缎尽以馈之,妃大悦,始设幕于南门外,以备郊迎。大院君既归,袁留朝鲜十余日,回天津谒李鸿章,自诩其调和朝鲜王室之功。又谓朝鲜欲与俄人相结,请预防之,鸿章以为能,故有派充朝鲜商务委员之事。”(《袁世凯轶事》)

&esp;&esp;呜呼,以国君之父,虏之归之,皆出自他国,已属公理所无,又曰“大赦还乡”,故各国报纸皆以此四字题著为论说,訾议繁兴,韩君臣皆耻之,而王妃尤甚。抵汉城日,王妃使杀壬午变乱所牵涉者三人,以耻大院君。袁世凯送大院君归,其意欲使韩王父子相牵制,以紊其朝纲。韩多变故,清可藉以侵吞,袁之才略亦可藉逞。故先请李鸿章致书韩王曰:袁世凯两次带兵贵邦,扶危定倾,人民信重,大皇帝以其深悉韩之情形,派充护送委员。庶使殿下父子融洽无间,保全天伦云云。至是闻韩杀此三人,遂恫吓其王曰,天恩高厚,赦回太公,皆凯向李中堂前力求。今太公抵国,毒杀三人,不但太公无色,即凯亦无颜对大皇帝与李中堂矣。一旦天威震怒,凯窃为大王忧之。且贵国每岁上书,哀求天恩释放太公,兹如愿赦回,即有此举,匪特大皇帝视大王上书非本意,即各国亦皆耻大王无父子恩。彼昏暗韩王,安能当袁之辩论与其恫吓哉?遂求计于袁。袁告金允植曰,天朝久知韩王不孝,无父即无君,恐将来必调兵至韩。前此派我送太公,即拟留为监国大臣,凯力辞,故未明降谕旨。,称袁驻韩最久,情形熟悉,获益良多,乞李转奏派袁驻韩,俾得将伯之助。袁所谋既遂,又于金允植等口内探得韩之秘事,归报李鸿章,并编陈节略,称此系与韩王及执政诸大臣笔谈,统呈于李。此袁世凯充驻韩办事大臣之原因也。录其呈李笔谈节略,以见袁之作为云。

&esp;&esp;与韩王笔谈札记:

&esp;&esp;李中堂因屡接殿下遣使省问太公,并密恳代奏放还,因感大王孝思纯笃,迭为具情奏恳。兹蒙大皇帝锡类推仁,恩准赦还,全大王仁孝之名。李中堂深谋远虑,恐无知愚人从中播弄,激生事端,选使不才护送东来。名为护送,实则调和贵国家庭之变。不意抵汉(城)未经二日,即闻毒杀一人,大辟二人,俱言为治壬午乱党。闻之骇然,殊有负大皇帝厚泽、李中堂苦心,即区区亦与无光焉。凯明知不才,不能胜任,惟愿宣布皇帝大德、中堂厚意,不料如此爽然失望。询诸执政,均云非干太公,只为治乱党耳。然何以不先不后,而独于太公甫至之日,打草惊蛇耶?太公在李中堂前,自誓归国后绝不干预朝政,惟有杜门谢客,以终余年而已。如今所为,将何以安老者耶?中国当道惟愿朝鲜君臣父子各自相安,庶无东顾之忧,此俱为朝鲜计,岂为中国计耶?凯所以呶呶不休者,为大王伦常大节、君国大计起见,其实与凯何干?愿大王洞鉴此意,俾免他国非笑,后世訾议,则幸甚矣。

&esp;&esp;与朝鲜执政大臣笔谈节略:

&esp;&esp;金允植云,初认穆麟德,尚属明白,有向韩之心,谁知包藏祸心。今春充副使往日本,与俄公使订约,竟敢瞒同行之徐秋堂,与俄公使私结密约。继俄使来韩,自撰一约稿,密呈于王。内载有由俄派教师,教练江华等营兵,并保护韩国自主独立,韩以某地为酬等语。王云可召金允植、徐相雨、金宏集三大臣及俄使入宫,连王共五人,即可议定钤押互换。其用意在先诱王答应,然后挟王命以劫植等画押。事出仓卒,不敢不从。幸穆透于其友,为植侦知,惊骇极矣,遂邀诸大臣入宫谏王。以事关重大,万不可轻许,王亦心异之。穆知事不成,告植云,此朝鲜大利益事,国王何故犹豫?颇有怼色。植以此事太大,何不告政府转商天津?穆曰中国其如俄何?此约若成,韩之幸福无量,岂但中国不敢小视,西洋各国亦不敢轻韩。如不决,恐祸将至。许多恫吓之语。继经植等与俄使三次会谈,俄使色怒。穆又倡言韩每事皆屈于人,而独逞强于俄,殊可怪也。俄不甘休,必至兵连祸结而后已。凯告以俄听穆诡谋,以为朝鲜不娴外交,大施恐吓,即可依从。君须抱定宗旨,牢不可破,俄必以穆言不可听,转交好于韩,此离间之一法也。凯当设法诱穆到天津,求李中堂另派差委,俄方攥兵于英,断无分兵向东之力。且亦明知如此大事,果兴兵,中国必全力助韩。日本共处亚细亚卧榻之旁,岂能容人鼾睡耶?亦必并起而攻。英截其海,土耳其蹑其陆,俄势虽大,必不能敌中英日土四国也。若再以大言相吓,可对以宁亡国亦不允此鬼祟之谋。此事自可收束,无足虑也。

&esp;&esp;以上两笔谈,均袁实在之谈耶?却不敢必。人谓袁铺张失实,于兹可见。李鸿章得袁告韩种种情形,密奏清廷,大略谓韩王暗弱无主,易受人愚,此次为穆麟德所卖,苟非袁世凯向其执政诸大臣开诚布公,晓以利害,即与俄结密约,大局将不堪设想。现韩王虽已猛省,穆麟德为袁诱回天津,而俄人仍施恐吓手段,未肯甘心。韩人不娴外交,遇事无所措手,自移师内渡后,仅有陈树棠驻韩为办理商务委员,与其朝政多隔越。韩果受日、俄之愚,后患不可思议。袁世凯久驻韩京,熟悉情形,两次肃清韩乱,其君臣大相钦佩。此次因袁世凯送大院君归韩,韩念袁从前驻韩获益良多,函称袁世凯离韩数月,如失左右手,请为代奏派袁世凯驻韩襄助一切。查其所请,系出至诚,袁世凯忠亮明敏,心地诚笃,倘准如所请,改为总理办事大臣,现驻韩办理商务委员陈树棠已经期满,应即调回,以袁接充,实于御外抚藩两有裨益。清廷降谕旨著照所请。

&esp;&esp;致书于韩王曰:

&esp;&esp;前奉琅函,以袁守世凯两次带队贵邦,扶危定倾,为贵君臣所信重,鸿章亦深契许。殿下欲留为将伯之助,已具情奏达天听,奉旨命驻汉城,充办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该守素性梗直,夙叨挚爱,遇事尤能尽言,殿下如不以为逆耳之谈,则幸甚矣。(下略)

&esp;&esp;袁世凯此次到韩,较前自大不相侔。既奉清廷简命,又得李鸿章函称襄助一切,凡内治外交紧要事宜,均须与之商榷,俨然监国体制。世凯自命其权力地位,亦在各国驻韩公使之上,遇有各国公使会议筹商事务,则派翻译唐绍仪充代。车马服从亦极丽。至韩宫府行为,外交动作,事无大小,悉加干涉,韩无一事能自主。而又布满腹心,举国执要政者皆阿附之。黜陟大权尽为袁有,甚至韩王欲换一宫内小臣不令袁知,辄日任用小人,必去之而后已。

&esp;&esp;日国闻袁世凯待韩种种行为,大相惊吓,开议数次。热心国事者谓袁此等举动,势将并吞三韩,不可坐视,宜忠告袁世凯,如不听则戎衣相见。老成持重者云,袁既明奉清命,不知此举系清政府之令与否,国家大计,不可轻于一掷,伤东亚和平。且日国甫改官制,内政纷繁,加以经济困难,亦不能轻举,俟默察清韩间关系。于是乃从伊藤侯、井上伯议,结好清国,由政府致书驻日清公使徐氏,联清日两国盟好,同谋韩国进步,以全东亚和平。嘱清政府命驻韩袁世凯就近临东京,与我执政诸臣面商一切。清政府得徐氏报,即电饬袁世凯定期赴东,以敦和好。

&esp;&esp;是年五月,袁抵东京,晤我内阁总理伊藤及诸大臣会商,日国提出忠告十二条,头绪繁多,不及备载。大意劝袁勿损害韩自主权,宜劝韩变法以图自强,日中两国有唇齿谊,宜协力图谋,果韩亡亦非中日幸福,两国苟欲并韩,恐资西洋各国口实,使坐收渔利耳。世凯阳表同情,其心终以韩为清属国,非他国所能干预。日国当时亦无如之何。而袁之专横仍不稍减,卒致韩不能耐,求助于俄,数赴俄使馆密商。俄使欲韩王用国玺书为凭,韩王不得已予以密函,盖用御玺。其大旨在脱清独立。录其致俄使密书于下:

&esp;&esp;密启者,敝邦偏在一隅,虽独立自主,而终未免受辖他国。我大君主深为耻闷,今欲力加振兴,悉改前制,永不受他国辖制,惟不免有所忧忌。敝邦与贵国睦谊尤笃,有唇齿之势,与他国自别。深望贵大臣禀告贵政府协力默允,竭力保护,永远勿违。我大君主与天下各国一律平行,或他国有所未协,望贵国派兵舰相助。期以妥当,实深景仰于贵国也。内务总理大臣沈舜泽,谨致大俄国钦命大臣韦阁下。

&esp;&esp;韩王甫萌是念,袁即侦知,盖王近臣多阴附袁而王不知也。闵泳翊又密报袁。及韩王送密书与俄公使时,袁已函电李鸿章,谓韩王此举不韪。择录李、袁函电数则于下,而袁世凯外交手段于此可见一斑。

&esp;&esp;袁致李鸿章电一:

&esp;&esp;顷得闵泳翊密告,韩王时以三千里山河臣服于华,深以为耻。二十余群小因而附和,蛊惑目深。近派人至俄使韦贝处密约,求俄相助,保护自主独立,与天下各国皆平等,巨文岛亦求俄助韩防英。俄使因而愚之,欲要盖印国玺文凭为证。泳翊苦谏不入,孤掌难鸣,大局将从此决裂等语。泳翊词意追急,求凯电禀钧前,速设法挽回。或已予俄公文,亦未可知。惟韩廷谬妄,至死不悔,忠言难入,乞早筹备,以免落俄之后。

&esp;&esp;袁电二:

&esp;&esp;闵泳翊各语,已详前电。顷又来云,王首倡意,群小附之,蓄意已深,牢不可破。如拂之不但为王所疏,必为群小所害,徒死无益。不如阳顺联俄,阴密通华,庶可扫除群小。有此一变后,或可奠安社稷。求俄保护文凭似已送过,云云。凯管见韩纵送文凭与俄,俄兵未必速来,不如待其联俄之举暴露,先派水师稍载陆军,奉旨迅渡,废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贤者。次以重兵继渡,俄见我先入韩,已易新君,或可息事。若待俄兵先入,恐难措手。凯庸愚浅陋,无能补救,苟有一得,未敢壅于上闻。

&esp;&esp;袁电三:

&esp;&esp;顷电局陈令面称,有俄使寄该国长电,不知何事,因线断未发。当即招泳翊至,诘问再三。翊云李中堂如告人,翊必先死。中国问罪韩王,我无以对吾君。凯至再开导云,必求中堂秘密,亦不问王罪,不过去群小耳。翊始偷公文附本送来,并呈宪鉴。

穿回来后他把豪门霸喵rua秃了  被暗恋妄想症  欢迎回到重生一世  穿成总裁的佛系初恋  重生之反派教主  在甜文里做偏执大佬  意外相遇  被白莲校草缠上是什么体验  纸婚  紅妝天下  帝临天下之九凰  壮汉夫郎太宠我  病美人校草独宠我  炮灰他风靡世界[快穿]  回到反派灭世前[末世](重生)  玄门回来的假千金又在摆摊算卦了  快穿之吃遍男神  重生之十全九美  兄弟,别这样(穿书)  玄门妖孽在都市  

热门小说推荐
穿越之将门嫡妻

穿越之将门嫡妻

星际指挥官薛棠一朝穿越,成了即将下堂的嫡妻。丈夫秦眀渊失踪,外,有奸佞小人世家大族对秦家的权势虎视眈眈,内,有三个不学无术的小叔子和一个长歪了的小姑子,薛棠闭了闭眼,和离什么的先放一放,被原主带歪的这些废物必须领回正道,快被原主败光的家业也要抢救回来。众人纷纷诧异。那个刁蛮跋扈贪图享乐的女人,为何一下变得又美又飒?...

误入帝心:娇软美人被宠冠后宫

误入帝心:娇软美人被宠冠后宫

论穿越到甜宠文大结局后是一种什么体验?姜澜雪表示,这金手指压根没用。原身入宫三月,却从未见过宣宁帝,因此,后宫嫔妃压根没将她放在眼里。不曾想姜澜雪穿越第一日就被召侍寝了,对此,众人依旧摇摇头表示不用担心。哪知接下来一连三日,宣宁帝都流连在姜澜雪的清光殿中。对此,众人表示,这不可能,肯定是因为齐王妃的缘故,陛下定然是...

抗战之血肉丛林

抗战之血肉丛林

关于抗战之血肉丛林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座中有圹,名勒丰碑,檩檩大义,昭示来兹。谨以此文献给曾经为了保卫国家出国在缅甸与倭寇决一死战的远征军将士们!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不会忘记,虽然你们曾经被记忆尘封,但是时间也绝不会让你们永远蒙尘!...

太古剑尊

太古剑尊

并指青云,气吞幽冥。大道交错,剑者独尊。这是一个人和一把剑的故事!红尘三千丈,琉璃染天香。群雄共逐鹿,剑尊掌苍黄。剑的真谛,万年之秘,以血海无涯重铸登天之路,以亿万枯骨再炼剑道经书。一切尽在太古剑尊。...

重生的齿轮

重生的齿轮

时忆,时氏集团大小姐,上辈子带着亲情滤镜被害离世。重生归来,她不在眼瞎,披上战甲,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时家,找到弟弟。骆祺,骆氏集团继承人,回国接手家族集团,杀伐果断的霸总,却在遇上时小姐之后屡屡碰壁,他发誓一定要把人拐回家。...

母女重生互换身体,两人都杀疯了

母女重生互换身体,两人都杀疯了

前世,真千金盛敏敏刚出生被恶意调包,过了12年牲口般的农女生活。12岁被接回盛府,亲生父母,3个嫡亲的哥哥无条件地偏宠假千金,最后盛敏敏跟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被假千金活活烧死。今生,盛敏敏与亲生母亲互换身体,她决定以母亲的身份整死假千金,3个哥哥跟所有仇人盛敏敏心情不爽逆子,逆女,跪下!扑通几...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