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哪些科目)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哪些科目

成都的规划是中国内陆区域中心城市的“典型代表”

也是地方型省会城市扩张的“极限代表”

决定城市内部规划的,首先是外部的地理环境

无论古代成都,还是当代成都,影响城市规划的都是

蜀山、蜀地、蜀水,以及蜀道

从古蜀人的都城,到古汉人的重要城市,数千年之久

成都城廓都不是中原 正南正北的 形状,而是呈现独特的 西北 东南倾斜的形状

因为蜀水(自西北都江堰流向东南),因为蜀山 (龙门山脉与龙泉山 东北-西南倾斜)

因为蜀地(盆地最为平坦的地势,各方与外部沟通成本最低的地方)

文明会更迭,朝代会交替,移民潮数次,成都的城址与城廓的形状却高度默契一致。

基于蜀山、蜀水、蜀地,诞生出了蜀都与外部来往“蜀道”,进而“规划”出了成都内部城门

成都北门:川陕蜀道,可通往西安 出川

成都西门:西大路,藏羌蜀道 ,可通往甘肃 出川

成都东门:东大路,成渝蜀道,重庆方向出川

成都南门:万里桥,长江蜀道,重要水路码头,可至长江出川

1949年之前的成都,是中国内陆 农耕文明 区域中心城市的“典型代表”

即蜀山蜀水蜀地决定了蜀道的走向,蜀道决定区域中心城门位置与城内的功能分布,决定城市发展轴线:

成都的南北发展轴(东北 西南方向):德阳 广汉 新都-成都 -新津眉山 乐山

成都的东西发展轴(西北 东南方向):都江堰-郫都-成都-龙泉-简阳

相比古代成都,今天的成都已经扩容了数倍,可以说是巨变了

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双轴

看TA怎么样去整合城市内部的规划

去接入“蜀道”的现代进化(水路、陆路之外,铁路与飞机加入)

与城市体量前所未有的巨增(一个人口大省的高速城市化)

是看透当代成都规划的关键

答案就是成都内部规划调整了主要轴线

把原来(东北-西南与西北、东南) 双发展轴

调整为 南北主发展轴+东西副发展轴

在城市内部,把原来的东北-西南轴“废掉”了,或者说融入进正南正北的主轴之中了

当代成都几乎把所有的顶级城市资源(产业 交通 地标 生态)

都“押宝式”高度聚集在这两条轴线上

尤其正南正北的主轴线

东西轴:高新西区 电子科大新校区 金牛宾馆 金沙 火车东站 468 东安湖 成都经开区 天府机场

为什么要在城市内部“废掉”原来的东北-西南轴?

第一主因就是蜀道的现代进化——铁路的介入

建国后,火车北站的开通,成都正式开始真正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让北门成为”铁半城“,各种商贸市场 铁路仓库 货运物流基地 甚至军事用地落地,让城市的生产空间全部集中在了交通便利的北门与东门,也“拖慢”了北门2010年之后发展脚步

第二主因,就是2008年市政府搬迁,直接跨越了三环火车南站,“蛙跳”到南四环

第三主因就是,10-14年天府新区确立与批复,正南正北轴的优质资源越来越集聚,原先的东北-西南轴彻底失去了主要话语权

同时随着天府大道的开通,成都的南北中轴线 彻底打开了一座城市的纵向“进深”。换句话说,就是说 原来的东北-西南轴 因为工业生产空间的”盘踞“,无法及时打开城市空间,容纳2010之后汹涌而来的新市民。

为什么要打开城市“进深”?

为什么要把优质资源集聚到南北轴线上?

因为轴线表面上是交通规划,背后其实是利益分配。尤其在城市的扩张期,特别是2010之后,地方性省会的”千载难逢“扩张窗口。

只有优质资源高度集聚的轴线(扇页形模式),才能突破原有的圈层式旧模式(一环二环三环)

才能生成一个新的主城区,才能竞争到更多的人口

才能让轴线两侧更大的土地范围享受到优质的资源

所以今天的成都规划就是把交通中心 生态中心 行政中心 商业中心 文化中心都集中到了南北中轴上

作成了一个超级扇页,打开了过去城市的环形圈层

也成为了地方型省会城市扩张的“极限代表”,因为这个轴线已经近50公里了,已经是超大城市的极限之极限了

也因为南北轴的越来越聚集,越来越强势,本来是城市的东西主轴线已经成为”副线“般存在,所以国宾会“突然更新”天府艺术公园大悦城会落地,所以东安湖会继续投入在经开区旁边、刷新区域配套,所以成都东村会不及预期(468停滞),地方性省会没有这么多资源投入,顾此就是薄彼

以上说了重点说蜀道的现代进化,直接改变了成都城市内部的南北轴线

而与对应的是,成都对于城乡全域空间的“超前梳理”“超前统筹”,成就了今天的超级省会

成都是全国城乡统筹最为积极的地方,2003年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2007年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也是 三个集中(工业集中化、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执行最彻底的地方之一

成都市人民政府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还有同处成渝经济圈的重庆市。
——2007-06-11《成都日报》
早在国家批复设立试验区之前,成都已于2003年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当时,成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以“三个集中”为突破口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其具体内容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土地向业主适度集中,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三个集中”实际上构成了成都最初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核心内容,它既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就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2004年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随后陆续发布了50多个配套文件,涉及城乡规划、户籍制度、乡镇机构改革、产业布局、公共财政、就业社保、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方面。
——《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成都2010就已经“十分超前”规划出一个可以容纳2000万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市格局,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虽有不少“夭折”,但已经整体拉开了成都的“深进”与“面宽”

2010年的成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敢瞻望到其2020城市规模为如此之大

但恰恰 正是全域城乡统筹的积极(为2000之后高速城市化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南北中轴线贯彻的彻底(主城利益愿意分给新市民)+三个集中执行的积极 (让产业空间布局更合理,城市更宜居)

直接成就今天成都能容纳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形态

也直接回答了

为何产业不强的地方型省会也可以吸引到与全国型一线城市数量相当的人口常住、落户

为何成都房子单价相对东部城市差距明显 却有 和东部城市一样充足土地财政收入,以保证如此庞大规模的基建与城市公共服务配置

这张2022地图地价,是一张最能把今天成都规划具象化展现的一张图,1.5万以上地价大致都在双轴线范围之内;

北4.5环地价13900,南5.5环兴隆湖地价13000, 西4.5环马厂坝地价13000,东四环内也能达到14000,如此大的距离跨度、地价能如此“均等化”的分布,正是以上成都规划最直接的结果

成都中心城区人口高度的聚集,服务业空间被扩大,制造业空间被挤压

随着天府机场的批复,简阳被划入成都,2017年4月15日,成都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这东部新区这一翼增加的就是中心城区被压制的制造业空间

这就是中国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之“典型”

也是地方型省会城市扩张之“极限”

成都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 直指高端产业 (chinadaily.com.cn)
成都工业集中度已达70.2%-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调研与思考 ._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热点关注 (sss.net.cn)
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以成都为例_四川社会科学在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战略与策略 (sss.net.cn)

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